(三)
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晚期,社会变革正在孕育之中,中医有了较大 的进步。吴又可的新成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敢于冲破束缚、 大胆创新的精神,是他在中医传染病学上取得重在成就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总 结这一历史经验,特别是受蒙难的历史教训,确是发人深省的。
中医史上,自理论奠基以来,其发展是缓慢的,主要的原因是正统医学学派学 术思想的僵化和墨守陈规,四部经典成为他们心目中一成不变的教条,“理必《内 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把前人的经验僵化了,因此,关于传染病的理 论基本停留在《伤寒论》水平;瘟疫与伤寒的概念混同,治疗皆用伤寒法。当新发 现的事实与原有理论不符时,学术思想保守的医家总是牵强附会地进行解释,结果 既不能发展前人的理论,也不利于指导医疗实践。吴又可“静心穷理”,提出新的 学说,却受到否定和攻击。伤寒派成为中医的正统学派,对戾气说则没有给予应有 的重视,而热衷于与温病派的学术争论。实际上,两派的主要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不 同侧面。这样,就阻碍了对瘟疫病因的探索以及特效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
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中医的学术风气。统治阶级为了束缚人民的思想, 从董仲舒开始,把儒学家说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错误观 念限制着人们的手脚。明清时期,统治阶级提倡宋明理学,对中医学术思想带来消 极影响。所以,中医学术上尊古、崇古、好古的保守思想,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原因之一。著名医家王肯堂批评指出:“知尊仲景书,而遗后 贤续法者,好古之过也”。《伤寒论》成书后几百年间,中医对热性病的探讨不受 重视,流传的也不广泛,宋代开始注意,但只是偏重注释、整理和补充《伤寒论》, 在基本理论方面毫无突破。这一时期,“五运六气”说却在中医界占有相当的地位, 太医局将它列入考试医生的科目中。可见,理论脱离实际则是中医传染病学发展迟 缓的又一个原因。
吴又可提出戾气说正是明末清初,当时,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断绝了中外的文化技术交流,西方出现的新技术、新科学没有能够及时引进,使中 国的科学技术从近代起落后于西方,中医学的发展缺乏科学技术手段。相反,西方 医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学术思想解放,打破封建意识的束缚,逐渐进入实验升学阶 段,传染病的研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显微镜、化学染色 法等,到19世纪末,建立了现代传染病学;并且,由于化学等等学科的发展,出现 了特效性药物,吴又可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相比之下,戾气说在这个时期还停留在 实验科学的大门之外,科学的设想无法得到验证和发展,这实在是中国医学史上的 一件憾事。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扫校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三十章 血与火的洗礼
——人体解剖学在曲折中诞生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人类的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人体解剖的 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诞生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回顾这门学科 创立的历史,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启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