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庆幸的是,尽管麦克林托克采用了孟德尔式的工作方式,利用了大体相同 的实验材料(都是高等植物),得出了相同性质的超时代发现,也遭受了大体相同 的命运,但她毕竟在晚年看到了自己理论的胜利,并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励—— 诺贝尔奖。
麦克林托克奋斗五十余年的科学生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 们要学习她敢于推翻传统理论观念的革命精神;学习她献身科学、不惜牺牲个人利 益的高风亮节;学习她不因冷遇而自弃、不为荣誉所陶醉,始终如一,孜鬃追求真 理的高尚情操;学习她在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之间铺设桥梁、开辟新领域的创 新意识;学习她洞见细微的敏锐观察力和见微知著的高度想象力;学习她从运动角 度思考问题的辩证方法。麦克林托克的遭遇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对待一种新学说时,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的保守性,采取正确的态度给以热情支 持。在评奖中,我们应努力做到有眼光、有魄力、有远见,不仅对那些很快就要被 证实的发现应该给予奖励,而且对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充分证实的超时代发现也 应给予荣誉。人们预计,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麦氏的奖励,在科学界将受到广泛的 欢迎。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扫校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二十九章 只尊仲景书,却遗后贤法
——吴又可及其《瘟疫论》的遭遇
(一)
明朝中晚期,封建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对人民的统治日益 深重,劳动人民的赋税徭役不断增加,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化,各地频繁爆 发农民起义,反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明朝统治机构日趋动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 下,百姓不得安宁,生活极度贫困,各地相继出现疫病。据史书记载,1408-1643 年,共有大规模的疫病流行39地次,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疫病最严重的时期。 因疫病而死亡的人数十分惊人,1408年,江西、福建两地死亡七万余人;1444年, 绍兴等地死亡三万余人;1456年,桂林死亡二万余人;1643年,京师死亡二十余万 人,不论男女老幼,染病即死。
传染病的大流行给中医界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搞清 病因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上解决治疗问题。早在中医理论奠基时期,《黄帝内 经》一书对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热性病有过这样的论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指出热性病是人体伤于寒而发病。处于朴素经验阶段的早期中医学,对急 性传染病与一般传染病在概念上没有严格的区分,从主要症状上统称热性病,从病 因上称为伤寒。在此基础上,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名机,约公元150-219年)结合 医疗实践,在病因上下定义,把这一类病定名为“伤寒”。他在《伤寒杂病论》中 指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 为伤寒“。作为病名,“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是外受风寒、感而即发的病变。《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论伤寒是广义的伤寒, 虽然有瘟病的内容,但是,重点论述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辨证施治, 对瘟病则没有系统的论述。这表明中医关于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对病 因、治疗等方面还有待于后人不断深入探索和发展其理论,逐渐建立中医传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