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袭击也是造成科学蒙难的一个因素。一个科学发现,有时在发现进 程中,遇到了自然灾害的袭击,结果推迟了发现的时间;也有时在发现之后,遭到 了自然灾害的破坏,结果使发现本身被埋没了,影响其传播。比如,1803年,发明 家富尔顿经多年试验,造出一个艘轮船,并在塞纳河上进行试航。开始时一直很顺 利,可是,后来一个夜晚突然一阵狂风暴雨,把整个轮船摧毁了。这样,富尔顿就 只好再重新设计制造,并于1807年试航成功,整整推迟了四个年头。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关于赞成科学蒙难的十个原因,有的是属于科学技术领域 的,也有的是属于社会方面的,还有的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而科学技术领域、社 会和科学家个人又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一个科学发现或发现者本人的遭难,往 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前面分析每个事例时所谈到的因素,只不过是多种因素中的 主要因素而已。
考察、分析和研究科学蒙难,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接受启示,采取积极 措施,努力克服和避免科学蒙受损害,以推动科学更加健康而迅速地向前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呢?
首先,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就要极大程度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一项科学成果做出之后,人们能否迅速接受它,除了有它自身是否完善的原因之外, 主要是取决于客观外界条件,而社会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又是其中的关键。在欧 洲的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科学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权利。在中国的封建社 会,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是“愚民政策”,广大群众没有搞科学研究的自由,只有官 方的“科学”。在那个时代,一个新成果,是不可能迅速为人们所接受的。在今天, 已经彻底改变了旧时代的那种状况,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 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而且现代的科学知识总量在急剧 增加,技术更新的周期在迅速缩短,这就给社会的知识水平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因此,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普及现代科学技术,把人们的科不学 文化水平提高到现代化的高度,才能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并保证今后的科学发现 顺利得到公认和更快的传播,充分发挥其效益。
其次,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也要加强科技政策研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及时识别出一项新发现的重要意义,那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 的。因此,除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之外,还要有高水平的评审组织,以及 时鉴别出新的发现,推广新的科学成果。同时,我们还要提倡伯乐精神,对那些扶 植和支持科学发现有贡献的人,应予以鼓励。相反,也要建立一些必要的制度,对 那些有意制造科学蒙难的人和事,要给予应有的限制和惩罚。
科学成果是科学人才创造的,因此发现科学人才是更为重要的。合理的科技政 策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及时发现人才的重要生活、工作和信息条件,尊重他们的 劳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以尽能少的代价、尽可能快的速度去获得新的 发现。
第三,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高科学工 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 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当代理论思维的精华,它区别并高于 各门具体科学,这是因为它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 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就是说,它比起其它任何具体科学、视野要广阔得多,目光要 深邃得多。它能视常人之所不见,疑常人之所不疑;它能启迪智慧,使人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所以,科学工作者既要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努力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哲学,同时,更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能 力,以提高科学发现的效率和识别真伪的水平。
第四,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还要加强科学队伍的建设,提高科学工作者的 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水准。在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科学工作者个人的素质就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了。科学发现是一种探索性的劳动,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因此,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必须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敢于 向权威挑战;必须培养顽强精神,乐于在困苦中求索,善于在失败中取胜;就必须 培养忘我精神,正确对待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忠于科学事业,不惜为科学事 业献身。
总之,科学发现中的蒙难是一种历史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只要我们注意研究这些现象产生和演变的规律,吸取以往的教训,不为断总结经验, 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蒙难现象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而且还可以克服和避免,来保证 科学技术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