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克隆尼克之外,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也对集合论发表了反对意见。法国数 学家彭加勒(H.Poi-ncare,1854-1912)说:“我个人,而且还不只我一人,认 为重要之点在于,切勿引进一些不能用有限个文字去完全定义好的东西”。他把集 合论当作一个有趣的“病理学的情形”来谈,并且预测说:“后一代将把(Cantor) 集合论当作一种疾病,而人们已经从中恢复过来了”。德国数学家魏尔(C.H.Her- mann Wey1,1885-1955)认为,康托尔关于基数的等级观点是雾上之雾。菲利克 斯.克莱因(F.Klein,1849-1925)也不赞成集合论的思想。数学家H.A.施瓦 兹原来是康托尔的好友,但他由于反对集合论而同康托尔断交。
在克隆尼克等人的围攻和反对下,康托尔的精神逐渐崩溃了。他天性神经过敏, 容易激动,经受不了这种暴风雨岙的攻击。尽管有希尔伯特(D.Hilbert,1862- 1943)等著名数学家赞同他的集合论,尽管他的集合论事实上已取得巨大的成功, 仍未能使康托尔感到欣慰和满足。从1884年春天起,即在他40岁的时候,他患了严 重的忧郁症,极度沮丧,神态不安。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里,这种精神病时时发 作,使他不得不经常住到精神病院的疗养所去。他变得很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工 作是否可靠。他请求哈勒大学当局把他的数学教授职位改为哲学教授职位。不过, 在精神病发作的间歇阶段,康托尔仍然顽强地坚持集合论的研究。而且当每次从精 神病发作中恢复过来的时候,他都感到自己的脑子变得格外清晰。他在集合论方面 许多非常出色的成果,都是在精神病发作的间歇时期获得的。然而,长期的精神折 磨所造成的危害毕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18年,他在哈勒大 学附属精神病院去世。
康托尔的结局是悲惨的。英国科学史家E.T.贝尔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克隆尼 克认为集合论的出现是一种数学疯病。然而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并不是集合论而是康 托尔。克隆尼克的攻击实际上打垮了这一理论的创造者。一位数学家为自己创立的 理论付出这样大的代价,这种事情在数学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悲剧”的成因
在造成康托尔的悲剧的诸因素中,克隆尼克时常被人们指责为罪魁祸首。然而, 其他方面因素也是同样值得重视的。只有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全面认识 形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克隆尼克等人的围攻之所以能够奏效,与康托尔本人的思想状况是有直接关系 的。这不仅是由于康托尔的性情,更主要的还是思维方法上的原因。康托尔相信自 己在创立一种合理的有关无穷的理论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后的一步。他迫切 希望人们给予承认和高度赞赏。缺乏承认的局面激怒了他,才使他控制不了自己的 情绪,不自觉地进入忧郁症的状态。数学家A.舍恩弗里斯认为,康托尔的健康恶化 是由于他竭尽全力想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连德统假设”问题。这可能也是一个 重要原因。无论如何,康托尔缺乏罗巴切夫斯基(H.И.ЛoqaЧebckИЙ,1792- 1886)那样的冷静头脑和宽阔胸怀。他过于自信,但却不坚定,他十分勇敢,但却 不沉着。他缺少对相反意见和讥讽嘲笑的充足思想准备,以为一个新事物一出世就 会引起世人喝采。因而当自已的希望破灭之后,就难免颓唐失望,使身心遭受不应 有的损害。
还应看到,康托尔对于来自各方面的反对意见,不是完全依靠集合论的现实根 据,通过发展集合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来加以反驳,而是经常求助于对柏拉图主义的 信仰。他把集合论看作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相信无穷集合“既具体又抽象地” 实际存在着,和柏拉图的“理念”是一样的东西。他有着把数学和神学、哲学调和 起来的倾向,明确表示信奉柏拉图体系的原理以及莱布尼茨、托马斯.阿奎那(Th omas Aquinas,1225-1274)等人的理论。可是,在严肃的数学争论问题面前, 求助于唯心论和宗教信仰是无用的。康托尔对反对意见的答辩,时常显得苍白无力, 起不到说服对方的作用。恰恰相反,反对意见却时常能长驱直入,不仅打击集合论 发展中的某些薄弱环节,而且震憾了康托尔把数学、神学和哲学纠缠在一起的内心 世界。任何数学上新事物的成长,都必须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像集合论这样远远超 出一般人常识的新理论,更需要在现实中一步一步开拓自己的前进道路。康托尔一 只脚踏在数学领域上,另一只脚踏在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泥坑里,难免在风浪面前摇 摆不定,摔得到处是伤。
康托尔本人也存在思想弱点,这是造成他一生悲剧的内因。外界的反对力量过 于强大,则是造成悲剧的外因。假若只是克隆尼克一个人,或再带着几个影响较小 的数学家反对集合论,那么造成的声势就会小得多,康托尔也未必承受不了反对力 量的打击。然而在反对阵营里还有彭加勒、魏耳和菲利克斯.克莱因,他们都是当 时数学界举足轻重、极有影响的人物。而且他们在其他方面往往是思想活跃,很容 易接受新事物的。一般说来,他们也极少个观和常识出发来判断问题。非欧几何刚 出现时是违背常识的。但是菲利克斯.克莱因和彭加勒分别建立了非欧几何与欧氏 几何之间的等价的逻辑联系,在使非欧几何为数学界接受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这些情况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既然这些著名数学家在别的方面并不思想僵化, 而且看问题很深刻,那么他们反对集合论就不可能是没有道理的。在数学界,由于 研究工作基本上依靠理论思维,所以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倾向往往产生一呼百应的效 果。一批数学界的“巨人”一起站出来攻击康托尔的工作,又带动了很多数学家作 响应,难怪康托尔招架不住,在思想防线上迅速崩溃 。
那么,克隆尼克、彭加勒等人为什么对集合论这样深恶痛绝呢?集合论出现之 后,很快在数学研究中,特别是在解决实数理论逻辑基础问题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他们为什么视不见泥?这里固然有性情和学术品质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也是思维 方法上的原因。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持有和克隆尼克一样的观点,认为任何数学 对象必须能用有限步骤从自然数构造出来。而无穷集合不符合这个要求,那就不应 成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当然集合论也不是数学。他们头脑中很可能有着捍卫数学理 论严格性和纯洁性的良好愿望。但他们不是把实践作为判断数学对象现实性和数学 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却主观武断地为数学研究划出一条人为界限,要把所有不能用 构造方法获得的数学理论,不仅是集合论,还有很大一部分数学分析理论,都统统 排斥在数学领域之外。希尔伯特曾指出,克隆尼克的方案是要把我们的科学肢解, 使它残缺不全。如果我们接受这种“改革办法”,就要失去我们最有价值的宝藏的 大部分。他说:“没有任何人能把我们从康托尔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清除出去”。 他所说的“乐园”就是指集合论。事实证明希尔伯物是对的。克隆尼克等人并未能 阻止集合论的生长,也未能阻止绝大多数数学家最终把集合论看作现代数学中理所 当然的组成部分。克隆尼克等人在看待数学对象的问题上,无疑犯了先验、片面的 弊病。历史表明,给数学的发展划定先入为主的界限的努力,是决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