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③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33-534。
  -----------------------------------------------------------

 
四、 力挽狂澜 虽死犹荣
  洪仁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军事形势的严峻与恶化。当时,江南大营清军严密包围天京,"京城四门俱被和、张两军重围深濠,朝内积谷无多。"④李秀成在江北与清军艰苦相持,陈玉成率机动兵团驰骋东西两线,多次援京,未能得手。1859 年l1 月,陈、李联军痛歼江南大营悍将周天培部,乘胜收复浦口,一度扭转江北战局,但张国梁迅速增援,与太平军鏖战。未久,韦俊叛变,投降清朝,湘军乘机侵犯皖北,陈玉成被迫西援,只有李秀成孤守浦口,形势发发可危。
  如何解救天京围困?领导集团出现歧见。
  李秀成奏陈军情,建议他出京组织各路大军援京解围。但洪秀全不同意李秀成出京,要他固守浦口,抗御清军,保卫首都,君臣争辩激烈,僵持不下。洪仁玕在关键时刻支持李秀成的建议,说服天王,同意李秀成出京。出京之前,他与李秀成共商战略大计。洪仁玕分析了天京军事形势,根据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提出自己的决策构想。"此时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反筛自救,必获捷报也。"①李秀成同意并支持这一战略决策。他们还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和实施步骤,主张调集皖南、皖北的各路机动兵力,打击江南大营。而且,洪仁玕以此说服了洪秀全,化解了天王与李秀成的冲突,并任命李秀成为主帅,负责指挥这次战役。
  1860 年,李秀成"奉旨南征,在芜屯扎"。②未久,率领精悍将士六千人,经皖南山径突入浙江,"伪装缨帽号衣",乔扮清军,沿莫干山东麓奔袭杭州"③3 月19 日破清波门,攻夺杭州外城,目的在于诱使江南大营清军分兵救援。果然,清军悍将张玉良率部万人援杭。李秀成旋即主动撤离杭州,会合陈坤书部,攻占皖南重镇建平(今郎溪),会集皖南诸王,研讨和制定援京破围的战役实施方案。各路援军同时向江南大营进攻,陈玉成率皖北将士,应洪仁玕之约及时参加会战。"倾刻之间,得胜门至江边一带官军营垒五十余座,全行失陷??,官兵死者数万人。"而且,"张副帅营内,存银十万,军火局里所存枪炮、火药、铅子等项,不计其数,尽以资贼。"清军统帅和春率残部夜遁镇江,"漏夜就道,雨湿路滑,一路颠扑,狼狈不堪。"①自1858 年春第二次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终于被彻底摧毁。由于洪仁玕与李秀成的正确计划、指挥,各路将士的浴血奋战,胜利实现了围魏救赵的战略决策。这在太平天国战史上堪称杰出的战例。一介书生洪仁玕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从而提高了他在将士中的声望与威信。太平军也因此"军威大振",天国军事出现新的转机。②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前线清军绿营基本瓦解,清廷只有依赖和扶植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不久就被任命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他将进犯的矛头直指安庆,企图侵吞皖北基地。
  -----------------------------------------------------------
  ④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08。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51。
  ② 《太平天国》(二),页721。
  ③ 《太平天国》(二),页722。
  ① 萧盛远,《粤匪纪略》。
  ②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10。
  -----------------------------------------------------------
  摧毁江南大营后,诸王向洪秀全报捷祝贺,并在御前召开军事会议,研讨新的战略计划。英王陈玉成根据湘军的动向,主张立即集中兵力打击湘军,援救安庆,稳定上游战局;李秀成则力主乘胜歼灭江南大营的残余清军,开辟苏杭基地。洪仁玕加以折衷和协调。一方面,他同意陈玉成的看法,指出:"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东南。盖由上而下,其势顺而易;由下而上,其势逆而难。况江之北,河之南,自古称为中州鱼米之地。前数年内恃以无恐者,实赖有此屏藩资益也。"因此援安庆应该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可是,另一方面,洪仁玕也对李秀成的战略方案表示支持。他认为,江南大营既破,东南一带清军防务空虚,"乘胜下取,其攻易成。"然后再回师安徽,"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①这样,他兼顾陈、李两帅的战略构想,先易后难,逐次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
  洪仁玕还构想,东征苏南后,乘胜一举攻取上海,向国外购买轮船20艘,建立新式水军。然后水陆西征,与湘军决战,力争上游,根本扭转整个战局。在当时军事形势下,这确是一个比较长远而又积极合理的战略计划,体现出洪仁玕在战略指挥上的远见卓识。可是,它具有一定的主观和冒险因素。洪仁玕对湘军的战斗力和战略指挥缺乏深刻了解,因而未能作两手准备,合理使用兵力,兼顾上游防务。相反将陈玉成、李秀成与皖南诸王的主力全部投入东征,对西线缺乏应有的兵力支持,以阻滞湘军乘虚东犯。再说,攻取上海势必会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甚至导致武装干涉,能否达成目标,并购买轮船、组建近代水师,都是不确定的构想,一旦东征苏南、上海的战役实施发生障碍,将会影响和贻误上游战局。当然在当时条件下,对于缺乏军事素养和经验的洪仁玕,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在洪仁玕协调下,陈、李二帅和诸王同意上述决策,洪秀全也予以批准,并诏令东征,务必迅速完成,"限一月肃清回奏"。①各路大军猛烈追击,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宣告克服,江南大营残部基本就歼。直至8 月中旬,李秀成率军进逼上海近郊。当时上海城内清军仅2 千余人,英法联军1200 人。太平军显然远居优势,理应全力攻取上海。但是,李秀成在8 月20 日只率3千将士进抵上海前线,遭到英法联军炮击,竟未予还击,就匆匆撤兵。进攻上海功败垂成。李秀成也面额负伤。是时,已超过天王限期两个多月,却未能实现原定战略计划,也贻误了回师救授安庆的有利时机。
第 97/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