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自幼对洪秀全十分崇拜,相隔数年中,更是思念甚殷。他自己"不避艰险"②,来到天京投奔族兄,原来只想"奏明家中苦难,聊托恩荫以终天年",③却未料到被天王推为军师,权位在原来五军主将之上。洪仁玕心中"恐诸将不服",屡辞未获恩准",只好接受重任,"竭力效忠,以报知遇之恩"。④他深知自己缺乏战功和资历,在治国理政时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只能和衷团结,忠勤理事,为天王分担重任。
-----------------------------------------------------------
①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30。
① 洪仁玕《英杰归真》,《太平天国》(二),页569。
②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下)、页678。
③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3。
④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3。
-----------------------------------------------------------
为了树立洪仁玕的威信,洪秀全为族弟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以平息京内外文武的"不服之色"。洪秀全当众在天台宣布洪仁玕总理朝政,下令"凡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郑重将大印授于洪仁玕。洪仁玕受印以后,对参拜之众发表政见,强调要恢复东王生前各项合理制度和措施,整合政事人心,开创新的政局。他的演说切中时弊,对策合理,颇得文武百官赞同。洪仁玕称:"众人见小的万人之前谈论不错,就称小的为文曲星。"⑤受命之后,洪仁玕开始总理朝政,并参与太平天国中枢决策。天京事变后,首义诸王从政治舞台上消失,提升辅臣的蒙得恩等原是天王家臣,缺乏才干和威望统合地方将帅,因此,中枢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严重削弱。同时,洪秀全为了解救天京围困,不得不依恃地方将帅的力量,不断提升他们的职务和爵位,以致与蒙得恩相埒。地方将帅拥兵自重,控制一块地盘,掌握军政、财经和人事大权,形成割据态势,与中央隐然抗衡,导致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他们利用奖惩升贬权力培植自己的山头和派系势力,相互沟通串联,构成朋党之弊,对中央集权具有严重离心倾向。面对这一局势,洪仁玕深感忧虑,决心推行新政,革除弊端,亟欲使危机四伏的太平天国转危为安,重新振作,进而夺取全国性的胜利。
洪仁玕政治改革作为新政重点。当务之急则是要强化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分裂的苗头。他首先得到最大的实力派陈玉成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干王向全国正式发布新政諠谕,申明:"开新朝必须新政,从前之妖习俱除,奉天命上合天心,此日之鸿规复整。"他特别强调了洪秀全的用人政策是:"文武同科",不分宗藩,只要奏捷建功,都会得到信用。藉以安抚人心,促进团结,"协力以慰真圣主苍生之望"。①同时,洪仁玕发布"立法制諠谕",试图运用法律机制,整合紊乱政局。在《资政新篇》里,他系统地提出各项政治、经济改革方案,以引导天国政局由外重内轻的紊乱状态走向集中统一的制度化运作。
洪仁玕还注意思想意识的整合和教化,教育天国军民"敬天爱民,忠主孝亲",克敌诱惑,才能树立必胜信念,战胜邪恶妖魔,"立见太平"。①同时,改革和规范科举制度,选拔知识分子参政,促进新政的推行。
-----------------------------------------------------------
⑤ 《洪仁玕自述别录之二》。
① 《干王洪仁玕颁新政諠谕》,《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96。
① 《干王洪仁玕克敌诱惑諠谕》.《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103。
-----------------------------------------------------------
洪仁玕在推行新政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择善而从,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1860 年,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也是洪仁玕在香港的旧识,来到天京,洪仁玕虚心垂询。容闳向他提出关于近代化的七条建议。洪仁玕深表赞同,表示"此时诸要人皆统兵在外,故必俟协议,经多数赞成,乃可实行也。"②看来,洪仁玕在总理朝政期间,与陈玉成、蒙得恩、李秀成等主要将帅重臣尽量和衷共济,尊重他们的意见,集体协商与决策,奏请天王批准。天国政治也一度转入良性运作。
自封洪仁玕为干王后,洪秀全"又见各旧功臣久扶其国。心不忿意","已知愧过,难对功臣"。二月之后,只得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得恩为赞王。李秀成颇有怨声,直到1859 年冬才被封为忠王,杨辅清、李世贤也相继封王。③后期诸王擢升后,颇有振奋之心,遂有二破江南大营之捷。
-----------------------------------------------------------
② 容闳《西学东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