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大陆解放后,太平天国史成为最繁盛的学术园地,形成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队伍。与洪秀全等首义诸王,陈玉成、李秀成等后期统帅相比,对洪仁玕的研究相对薄弱和冷落。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的影响,研究重点放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陈述和论证上,而对近代化的研究未予提出。洪仁玕曾流寓香港,与外国传教士关系密切,还接受过他们的照顾与帮助,并且受洗而任传教士。外国传教士又把宗教渗透、归化和侵略的期望寄托在洪仁玕身上。洪仁玕执政后,实施新政,主张平等开放的近代外交政策,对内则提倡法治,力图废止苛刑峻法,建立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对此,洪秀全颇有异议,君臣之间关系并不融洽,政见和宗教观念均有一定分歧。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美化和拔高洪秀全的倾向。因天王是农民革命领袖,就应该有比较完美和正确的英雄形象,研究时,以其划线,成为一贯正确的领袖,若有失误或过错,则归之于别人。这样,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李秀成、洪仁玕等,均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上,成了洪秀全过失的承担者。洪仁玕的历史功绩和地位不是被忽视,就是被扭曲。他的近代化观念和方案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比起《天朝田亩制度》的热烈研讨,《资政新篇》则显得冷落,甚至被某些学者视为洪仁玕"个人理想"而不予置理。洪仁玕与外国传教士的关系也成为回避的禁区,太平天国外交政策中,与列强交往,争取外援的史实则被湮没,至于洪仁玕反对滥施酷刑与减轻刑罚的正确主张,也被说成"阶级斗争观念淡薄"。有些学者未经严谨考证,把洪仁玕纳入洪氏亲贵群体,界定为洪仁发亚流。他们把李秀成对洪仁玕的嫉妒和不满而流露的贬低文字作为证据,认为洪仁玕也是家天下及排斥异姓的误国庸臣,因而要对太平天国失败承担政治责任。文革十年,洪仁玕遭到贬责,被界定为"儒家路线的政治代表",对外搞"民族投降主义",对内搞"阶级投降主义",成了"法家路线代表"洪秀全的对立面,这样,太平天国后期的历史被歪曲为洪秀全与洪仁玕、李秀成之间的"路线斗争史"。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了中国人民最主要的任务,党的工作重心也从此转到国化建设上。学术界在经过认真和严谨的反思后,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度误导进行了有力的拨乱反正,使研究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轨道,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大幅提高,出现了空前繁荣的争鸣局面。其中,洪仁玕的研究成了热点。出版了传纪、文集和专著,仅学术论文就有80 余篇,涉及到洪仁玕思想和活动的各个层面,主要集中在他的近代化思想的研究上,几乎占论文数量的七成。而且,在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拓展中,近代化开端的探讨成为重要领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则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同时,学者们开始从中西文化交汇的视角考察太平天国运动的缘起和发展,拜上帝教和后期的近代化就是考察重心,当然,洪仁玕又是关键人物。就研究成果而言,洪仁玕的评价甚高,成为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发起近代变革的卓越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杰出先驱,在太平天国史与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对近代思想的演进与发展影响深远。史学界原来对洪仁玕的传统评判得到矫正和更新,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学术风气。当然,这只是良好的开端,今后将会出现更加兴盛与深入的研究势头。
  如果对近十年洪仁玕研究作一番认真检讨,就可以发现若干缺陷和弱点。其一,重复劳动颇多,不少论文都从同一研究角度考察洪仁玕,因此结论多有近似,缺乏协调和交流,影响了研究的进一步推展。其二,研究层次尚限于陈述性的史学范畴。或者对洪仁玕一生思想与活动展开纵向陈述,交代和评判传主是非功过;或者对他的某一方面重点考察,凸显其思想与活动的重要层面特征。少数学者开始更新研究方法,对洪仁玕思想结构展开系统分析,取得可喜的进展;还有学者把洪仁玕放在中西文化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之中加以考察,揭示他的思想流变进程,并探究其制衡因素。但是,新的研究处在开端时期,亟待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其三,研究颇受现实潮流影响。一些论著为因应现代化建设的时势,找寻"古为今用"的历史例证,洪仁玕成了合适的选择。在这些论著中,洪仁玕几乎摆脱了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儒生本色,成为通晓和运用西学的近代型思想家。显然,它拔高了洪仁玕的思想水准,扭曲了其思想之内在结构,忽视了时代、环境及洪仁玕自身的严重局限。因此,难以推出符合客观历史环境和事实的科学结论。
  这些缺陷和弱点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试图透过较为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前进一步,撰写这本《洪仁玕评传》,着重从思想家的视角考察洪仁玕的生平及其思想结构的层面组合与流变历程,因而与流行的洪仁玕传记凸显传主生平主要政治活动的陈述式撰写方法存在显著的区别。我们觉得,这正是思想家评传的基本特征。
  《洪仁玕评传》是《洪秀全评传》的附传,因而在撰写思路、体例和方法上都与主体评传联系紧密,严格按照《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总序精神,着重从思想角度分析洪仁玕的事功和业绩。除了对传主思想结构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总体考察,还须就各主要层面的历史流变进行微观的个案研究,深入探讨每一层面的思想资料及其内在组合、层面流变大势及功能发挥,并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考察层面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运作规律,推导洪仁玕思想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剖析影响与制衡其变化的复杂动因。通过对洪仁玕思想和事功业绩的论述,以界定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并且,从洪仁玕近代化变革的构想及其失败中,我们能够得到生动具体的宝贵历史借鉴,自觉意识到中国现代化是一项几代人持续奋斗的艰巨工程,必须有全民族的觉醒,勤奋学习,致力改革和建设,才能逐步实现宏伟的目标。否则,就会象洪仁玕等近代变革者一样,成为个人或者少数先进分子的孤军奋斗,结果必然导致新的挫折与失败。
  这就是我们从洪仁玕的改革奋斗中得到的深刻的启迪。

 
第一章颠沛悲壮的一生  一、从儒生到拜上帝教徒
  1822 年2 月10 日(清道光二年正月十九日),洪仁玕诞生于广州附近的花县官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洪名扬,母亲温氏,膝下共有5 子,洪仁玕是第四个儿子。他自幼聪颖伶俐,颇受父母及兄长宠爱,与族兄洪秀全一样,他得到机会接受一般的农村私塾教育。上学后,洪仁玕取字谦益,自号吉甫,成为一名农村儒生。
  洪氏属客家人,由北方迁到广东,祖居嘉应州(今梅州市),至十一世祖洪三公时,迁到花县定居,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职业架构是士农工商,其中士农为本,工商为末。自隋唐伊始,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进入政界。这对普通士农之家产生极大的诱惑。家长在温饱之余总想培植孩子上学读书,投身科举,谋求功名,跻身仕宦社会。洪氏家族正是怀着这一社会心理,把洪秀全、洪仁玕送入私塾,指望他们通过举业,步入仕途,光宗耀祖,改变个人和家庭、乃至洪氏家族的社会地位。
  洪秀全与洪仁玕属同一高祖,长洪仁玕9 岁,他们"自幼巷里相接,长年交游起居"①。当洪仁玕8 岁入塾读书时,洪秀全已开始出任塾师授徒。洪仁玕曾在这位族兄塾中就读一年,可谓一段师生关系。在官禄等乡村中,洪秀全算是农村儒生中的佼佼者。他的才智胆识出众,学问也较渊博,遂成儒生群体的核心人物。属于这个群体者有冯云山、李敬芳、洪仁玕等,他们出身、家世、学历、经历基本雷同,具有相似的政治心理和追求,而且互相影响与启发,共同探索个人、家庭和祖国的发展道路,构成一股群体的合力,对他们以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产生强烈的影响。显然,洪仁玕年龄最小,很难对洪秀全等产生影响。相反,他把洪秀全、冯云山视为师长,产生深刻的崇拜心理。因此,洪、冯的人生道路抉择几乎成为洪仁玕仿效的楷模,对他的一生奋斗和事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
  这一群体的最初选择是科举入仕道路。 1828 年,洪秀全16 岁时赴广州考试秀才。洪仁玕14 岁(1836 年)也随同洪秀全至科场拚搏。他们怀着读书做官、光辉洪氏门庭的强烈愿望科考,整个家族也寄于极高的社会期许。可是,兄弟俩均落第不售。洪秀全已是第二次失败,洪仁玕则初次尝到名落孙山的苦果。就在这一年,洪秀全在广州龙藏街得到一位传教士散发的9 本基督教普及读物《劝世良言》。洪仁玕一直清楚记得这一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事件。
  1837 年,兄弟俩又赴广州科考,结果还是双双落败。洪秀全终于经不起打击,当即因悲愤而发病,雇轿从广州抬回官禄。之后,40 多日持续高烧,神智昏迷,并有异梦呓语。主要情节是洪秀全被一老人接上天庭,受命为天王,下凡斩妖,君临天下,刨建新朝。洪仁玕是族兄异梦的见证者之一,并深信不疑。他相信洪秀全是未来的真命天子,而自居臣辈。这是后来君臣关系的缘起。
  洪氏兄弟身处农村社会底层,亲身经历鸦片战争前后广州地区的社会动荡,对清朝黑暗和腐败的政治造成的民间疾苦更有深切体察。而且,科场舞弊和贿赂使他们痛感前途无望。因此,洪秀全反清意识日渐增强,终于透过
  1837 年异梦迸发出来。洪仁玕时年15 岁,虽然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但在感性层次接受了洪秀全灌输的反清思想。
  1843 年,洪氏兄弟复登科场,仍然落第。洪秀全从此与科举道路决裂,再次走上反清革命征途。正是怀着推翻清廷的革命愿望,他潜心研读《劝世良言》,深感"内容奇极,大异于寻常中国经书","遂大彻大悟"。洪秀全旋即由莲花塘赶回官禄,向冯云山、洪仁玕讲述研读《劝世良言》所获得的启示和感悟。①洪秀全对基督教的"独一真神皇上帝"颇感兴趣,将其与中国传统的天道观熔于一炉,并把农民的平均平等观念与早期基督教会的公产意识对接起来,注入大量儒学观念,从而创立了拜上帝教。更使洪秀全注意的是,"此书中寻得的解释以前病中梦兆之关键,觉书中所言与其人梦中所见所闻相符之处甚多。"他对1837 年病中异梦"魂游天堂所见之事",附会《劝世良言》关于上帝、天堂的记叙,把自己说成上帝的次子,受天父之命下凡斩妖,充当教主和太平天子。①他向洪仁玕宣传:"我曾在上帝之前亲自接受其命令,天命归予,纵使将来遭灾劫、有困难,我也决心去于。"②洪仁玕对洪秀全的宣传深信不疑,"如梦初觉,如醉初醒",并与冯云山一同决定皈依拜上帝教,接受洪秀全施洗,成为最早的教徒。③至此,这个农村青年儒生的群体为了反清革命和济世救民的目的,转变为拜上帝教的宗教群体。就他们的功利观而言,宗教是发动和组织反清队伍的最好精神武器,也是合法的掩护手段。就历史渊源而言,天地会正是这种反清复明组织,不过是不敢公开宣传和活动的秘密会党。洪秀全则得到借鉴,掩藏着反清图谋,只宣传拜上帝教。况且,当时正值南京条约签字之后,基督教、天主教在广州地区迅速登陆传布,清朝当局不敢过问。洪秀全乘此公开宣传敬拜上帝,崇正克邪,从而突破天地会秘密活动的严重局限,取得合法传教的机遇,奠定了后来广泛传播的基础。
第 91/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