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地的强烈要求。 1931 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把土地所有权归之于农民,确立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947 年9 月又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新老解放区进行和深入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 年底,除少数地区外,全国范围内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七亿亩原被地主占有的土地,免除了每年六百多亿斤粮食的地租负担,同时获得了大批其他生产资料。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被连根铲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于取得完全胜利。农民也获得了空前的政治和经济的解放,成为新中国的主人,逐步过上温饱的生活。但是,他们还没有完全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农民。这一转型将是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奋斗。加速转型的关键是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准,积极推动农村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才能全方位地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自身的面貌,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唯其如此,中国的总体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

 
附:洪仁玕评传  导 言
  崔之清 章友德
  导 言
  在太平天国领袖群体中,堪称思想家者,唯有洪秀全与洪仁玕。在天国前期,洪秀全的反清反封建思想主导了这次农民战争,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也把古代农民战争推向新的发展高峰。及至后期,洪秀全反封建思想严重弱化,皇权与神权观念不断扩展,而洪仁玕却脱颖而出,被洪秀全攫为军师,总理朝政。他撰写了最早的中国近代化纲领--《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旨准刻颁,作为施政方案。虽然方案并未实现,但洪仁玕的近代化观念则使太平天国运动凸显时代的特色。洪仁玕第一个主张向西方列强学习"邦法",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中国建成"与番人并雄"的近代化强国。
  比起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洪仁玕的近代化观念都居于前列。比起洪秀全,洪仁玕提出的改革方案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小农经济的模式,更具前瞻和理性的考量,反映了时代潮流的前进方向。如果说,洪秀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农民战争的反封建精神,设计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社会,并把小农经济作为社会的物质基础,因此成为古代农民革命思想的集大成者。那么,就社会发展而言,他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建设方案,其思想具有倒退和落后的实质,也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变革与转型。洪仁玕则不同。他不甚留恋农民平均主义的传统,对小农经济缺乏重视,而是根据自己在香港的见闻去设计未来的天国社会。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工商社会,而且是近代城市社会。这里没有农业和农民生活方式,因此与洪秀全设计的传统农业社会构成强烈反差。洪仁玕提出的变革和建设方案是新型的和反传统的,预示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体现出他们君臣之间的时代落差。
  这样,洪秀全与洪仁玕的思想组合构成了太平天同思想史的重要特征,即涵括对旧时代优秀思想成果的综合和传承,也标志新时代思潮的浸润和影响。太平天国正是站在这新旧交汇的时代区间,透过二位思想家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特定的时代印记,成为中国近代化和民主革命历程上的重要路标。因此,只有考察和研究洪秀全和洪仁玕的思想及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发展和演化的脉博,从而对这次农民运动的时代特征和性质作出深刻的理性思辨,推出比较客观的研究成果,并对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地位、角色和功能及其转化产生新的理性思维与认知。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首先发生在思想层面,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总是思想超越着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就认识论原理而言,人们的意识缘起于社会存在和实践。可是中国近代化意识的发初和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西方近代思潮的传播与浸润,因而具有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某种超前性。从洪仁玕的近代化方案设计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特征。客观他说,当时中国正处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环境里,小农经济和士农社会的结构仍趋稳定,并不具备发生裂变和崩溃的各种基因,显然,建设近代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浩繁的综合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准备,而且须经儿代人的持续努力。洪仁玕囿于个人经历和见闻,试图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果必然归于失败。后来的变革者,如康有为、孙中山等,几乎都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态,重复洪仁玕的思维和变革,最终都没有达成近代化的目标。因此,研究洪仁玕的思想和变革实践,可以考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融合中学和西学,设计近代变革方案的思维过程及其模式,以确定中学、西学及变革者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功能。从洪仁玕变革的失败,我们既能看出先进知识分子普遍的悲剧命运,又可探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和社会演进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严重落差。归根结底,历次变革与社会现实条件、社会主要阶层、广大民众都发生较大隔离,因而缺乏强大的社会支持力,势必难以深入和持久,虽然对社会表显层次产生不同程度的震撼与变异,但深隐层次却基本稳定沉滞,所以未能导致结构性的变革。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逐渐形成和延续,偏离了近代化的理想目标。就经济结构而言,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形态,基本没有质的转型。这一任务只得留给我们现代化建设去实现。
  洪仁玕在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汪洋大海中,为变革奔走呼号,但却得不到知音的回应。相反,他成了政坛孤星。那些出身农民或下层社会的文武官员,对《资政新篇》倡导的近代化生产与变革难以理解,更无法推行。还有不少实力派,如李秀成兄弟则表示冷漠与排斥。至于洪秀全,除了御批"此策是也"、"旨准"之类的字句外,也拿不出强有力的行动支持新政,而且,他直接控御军政大权。洪仁玕的总理朝政只是表面文章。因此,近代化成了洪仁玕孤独的呐喊,也根本不会给天国带来振衰起竭的政经和社会效益。太平天国覆亡了,但洪仁玕的近代化方案则和农民英雄的反封建反侵略精神一样,都成为太平天国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正是本着这一理念,研究洪仁玕的近代化观念,探讨它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考察它对近代思想发展的深刻影响。
  洪仁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经历曲折,思想源流多元,形成独特的结构与系统。就纵向发展而言,他的思想结构有其自身的流变过程,随着诸种环境因素不断变异。就横向剖面而言,他的思想结构则由若干相对稳定的系统组合而成,而且,随着时空转换,各个系统的消长强弱变化相异,这样就呈现组合不同的结构形态,构成流变的历史标帜。透过对洪仁玕一生思想结构流变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与战乱环境里奋斗求索,期求实现救国济民宏伟抱负的心路历程,从而体现他们的群体阶层特征。
  史学界对洪仁玕的研究经历着一个由冷趋热的过程。
  在西方国家的学者看来,洪仁玕与洪秀全、李秀成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早在1854 年,太平天国正处兴盛时期,但西方人士对它缺乏了解,因而对运动的缘起、性质和目的不能确知,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资讯。洪仁玕此时流亡香港,匿名向瑞典传教士韩山文口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和发动武装起义的事实真相,被韩山文用英文纪录整理,并在香港公开出版,深受西方各界人士注目,一再重版。洪仁玕往返港沪,在外国传教士中颇有知名度。当他1859 年赴天京执政后,更为西方人士重视,而被视为太平天国基督教化的希望。由于太平军攻占苏南,逼近上海,洪仁玕推行平等开放的外交政策,加强了太平天国和西方宗教、贸易和政界人士的交往。洪仁玕的近代化方案,以及他的学识、才智和基督教信仰,均备受外国人士瞩目和赞誉,从而成为最重要的太平天国新闻人物。一段时期,西方传教士对洪仁玕寄托极大的期许和厚望,其评判值远在洪秀全之上。英国传教士杨笃信说:(洪仁玕)对基督教、外国人和世界大事之知识,比之其族兄天王较为深刻,较为正确。他之膺封显职,表示天王对他的钦佩和宠爱。他的职位将令其可以纠正天王之谬误,而且可以向其左右的许多人传播基督教的优良的正统的影响。
  ①可是,洪仁玕非但未能"纠正天王之谬误",拜上帝教也未能归化基督教,而且他接受并宣传洪秀全的"谬误",甚至告诉外国传教士:"传教士不应该来到南京,天王不允许除他自己以外的任何教义。"②这使传教士们原来编织的迷梦破灭了。他们转而攻击太平天国运动,为列强武装干涉大造舆论。洪仁玕在他们眼里的地位也随即毫无价值了。直到洪仁玕被俘就义,外国人士获悉这一信息,1865 年7 月,上海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 ChinaHerald)连载洪仁玕供词,又使他成为新闻人物。
  -----------------------------------------------------------
  ① NorthChinaHerald,July141860。
  ② WesleyanMissionaryNoties,Mayl862.P.64.,转引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314。
  -----------------------------------------------------------
  本世纪三十年代,罗尔纲、简又文、萧一山、谢兴尧等前辈学者形成颇大的阵营,研究太平天国史,在《逸经》第九期上刊载了《洪仁玕供词》,前半部为原供刻本,后半部佚去,则根据《北华捷报》英文回译。洪仁玕遂为史家注意,但并未成为研究热点,也没有传记面世。
第 90/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