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基于上述认识,他认为天下各国也都应是平等的,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不应划分彼此,尔吞我并。在他看来,因为"私心"的膨胀造成了各国之间的"陵夺斗杀"。他仅从宗教精神去谴责国际交往中的侵略和扩张行径,却无法剖析列强的侵略本质。因此,在对列强侵略行为表示愤慨与谴责后,就把斗争的目标转向社会的改造,把"乖漓浇薄之世"变为"公平正直之世",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②。在他看来,只有各国人民敬拜上帝,行正去邪,消弭私心,就能建成太平社会。侵略、扩张、兼并等行径必然会随之消失,从而出现天下一家的新型国际关系。
  他还提出现阶段处理国际关系的具体主张。反对外国侵略,主张各国"各自保管其自有之产业",不侵害别人,各国之间"彼此有交谊,互通真理及知识","以礼相接"。①朦胧地意识到独立自主,平等往来的国际关系准则。洪秀全这些天下一家,平等共处,混灭恩仇,互不侵害,彼此交往等主张,折射出中国农民阶级淳朴而善良的品格,也表达了鸦片战争后,人民群众反对外来侵略,要求民族独立自主的愿望。洪秀全透过拜上帝教的理论,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现实主张和未来构想,体现了和平、开放与平等的原则。与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以及清朝的闭关拒夷相比较,显示了洪秀全和中国人民的追求理性与和平的宽阔胸怀。但是,洪秀全所接触的世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和零碎的,他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决定他不可能洞悉世界发展大势。他只是通过基督教的曲折途径认识西方,显然不可能科学地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在他的思想中,很必然包含着一些主观的消极因素。他虽提出"万国一家"的主张,但这里的国家并不是指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针对中国境内的分裂局面,他加以引伸,扩及世界,声称:"禹稷忧溺饥,何分此民彼民?汤武伐暴除残,何分此国彼国?孔孟殆车烦马,何分此邦彼邦?"②主张"万国一家",反对"存此疆彼界之私"。因此,领土、国境等主权都成了无意义的"私念"产物。他把这一观念应用到对外关系上,把世界各国也看成是中国古代分邦裂土意义上的诸侯国家。可见,他还不具备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其次,洪秀全在处理各国关系问题上,虽以"兄弟平等"为基调,但却在兄弟关系中隐含着分别夷夏和等差的苗头。他视天下为"一大家",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为框架构成其对外观念。他以上帝为天下凡间大共之父,所以称西洋人都是"同家人",但又把上帝视为主要是中国的上帝,他本是上帝第二子,奉上帝旨意降凡救世。那么按家庭宗法观念,同家兄弟中有嫡庶① 《原道醒世训》。
  -----------------------------------------------------------
  ② 同上。
  ① 《太平天国》(六),页853-854。
  ② 《原道醒世训》。
  -----------------------------------------------------------
  亲疏的等差和区别。换句话说,洪秀全在天下一大家中的地位仅次于上帝和耶稣而高于其他人,不平等的伏笔由此埋下。随着他政治思想的发展,他的对外观念也发生裂变。当他建立了"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天朝后,他就在按历代封建王朝的模式组建天国政权的同时,更承继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由强调同家人的平等,转而强调他个人在"同家人"中的至高至上地位。于是,洪秀全观念中的潜在矛盾外化为"兄弟之情"与"夷夏之辨"的冲突,也是他由拜上帝教义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回归的表现。
  可以看出,洪秀全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源头是多元组合, 它主要由拜上帝教教义、中国历代王朝及儒学中的大国主义观念、中华民族长期固有的反侵略的爱国传统等三部分混合的生成物。这种思想良莠并存,在处理对外关系的实践中演出了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
  定都天京前,洪秀全反侵略思想基本处在憧憬和设想的阶段。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反侵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严禁吸食鸦片、反对鸦片贸易上。不过,这一时期他的爱国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他把爱国思想与反清革命相结合,提出了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革命纲领。并于1850 年11 月发动了金田起义。次年9 月,攻克永安,以杨秀清、萧朝贵名义发布了三篇反清檄文,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以拯救祖国和中华民族。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一方面继续坚持推翻清朝的革命大业,一方面对人间天国进行规划和设计,它集中在《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来的《资政新篇》中。虽然这两个方案各因其自身和环境因素没有实现,但就思想层面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洪秀全爱国救国、爱民救民的拳拳之心。他不象一般的起义领袖,把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作为革命的终点,而是在建立自己的王朝后,继续作出艰苦和创造性的思索,以变革传统的社会,建立一个新型国家。因此,洪秀全的爱国思想的重要层面是建设新国家的构想。不言而喻,它超越了改朝换代的陈旧模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二、"天下万国之主"与"洋兄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久,英、法、美等国公使先后"访问"天京,太平天国开始了与外国的交往和接触,洪秀全的对外思想开始转化为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在太平天国前后两个时期,对外政策由杨秀清、洪仁玕、蒙得恩、林绍璋等人筹划制定和具体实施。但这些外交政策基本上都秉承了洪秀全的旨意,反映了洪秀全的思想,我们从这些政策的演变中可以透视洪秀全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已经指出,洪秀全按照拜上帝教义建构对外观念,由此陷入两个认识和政策的误区:要各国承认他的"天下万国真主"的地位,从而把列强视为中国历史上的诸侯国或藩属国。另一方面,又把外国侵略者看成是敬拜同一个上帝的"洋兄弟"。
  洪秀全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他和太平天国官员对外国人反复宣传"中国君主即天下之君主","真主不仅是中国之主,他不仅是我们的主,也是你们的主。"①他以上帝次子的身份拥有主宰一切、治理万国的权力,"全世界人民必须服从及跟随他"。洪秀全自己也声称:"天下万郭(国)人民归朕管,天下钱粮归朕食。"②美国公使麦莲访问天京后,在一份公函中说:"这个王的集团还有自称是世界的统治者。毫无疑问,诸王及兄弟们几乎全然不知世界上到底有哪些王国和国家,但他们统治全世界的要求却十分明确。"③杨秀清在给英人颁发的诰谕中称:"今日天父天兄劳心下凡,差天王作主,又差东、西、南、北、翼王下凡,特为救援万国牛灵,扫灭妖魔,使天下人民永远识得上帝是魂爷,永远识得天王是真主。"④既然洪秀全是"天下万国真主",那么太平天国也就自居天朝上国。因而,在对外关系中,就不可能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外国,视其为传统的藩属国,要外国归附天朝,称臣纳贡。
  -----------------------------------------------------------
  ① 《太平天国》(六),页904。
第 74/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