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共产党宣言》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改变现存的物质生产方式,当然也无法改造旧的意识形态。洪秀全对儒学的回归历程体现了旧式农民革命的局限性,尽管它冲击了封建社会秩序及其观念形态,却不能建成新的社会制度与观念形态,最终必然导向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回归。
  -----------------------------------------------------------
  ① 《天父诗》第114、475 首,《太平天国》(二),页449、496。
  ② 《王长次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太平天国》(二),页515。
  ③ 《钦定英杰归真》,《太平天国》(二),页585。
  ④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二),页527。
  -----------------------------------------------------------

 
第七章思想结构之新生层面──爱国与反侵略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其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利用炮舰和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略扩张,使中国面临着二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世界潮流中,不得不与列强发生联系和交往。因此,太平天国与中国历次农民运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有了一定变化。它发生在两广地区,又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这正是外国列强侵略的主要区域。因而,天国政权势必要与列强发生经济、政治、宗教和外交上的交往。这就使洪秀全面临着以前农民起义领袖从未能触及的新的问题。清朝采取闭关拒夷政策,遭到鸦片战争炮火的冲击,但它继续坚持闭关,力图将列强势力限制在东南沿海五口地区。列强则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诱使朝廷让步,放弃闭关政策,开放内地和首都,但遭清廷拒绝。清廷与列强相互矛盾重重。太平天国也与清廷一样,面临列强的沉重外交压力。但洪秀全采取了与清朝不同的外交政策,并且随着列强的政策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动,以适应形势和维护太平天国利益。透过这些政策及其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爱国与反侵略的观念在主导太平天国对外关系的方向。

 
一、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形成及其架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深受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必然会产生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意识。这也是洪秀全的爱国与反侵略思想产生的广阔时代背景。而中国农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实践,乃是洪秀全爱国与反侵略思想形成的基本物质前提。时代的变迁带来了新的态势。是时,太平天国与清朝一直处在长期战争状态,外国列强乘着中国内战向双方施加压力。太平天国对外关系上处于弱势。它与列强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即使与清朝相比,也处于情军战略包围之中。一般说来,外交是实力的较量。洪秀全面对外国列强的武力威胁与外交讹诈,必须认真对待,谨慎行事,力争和平局面,但又不能丧失国家权益和安全,从而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因此,洪秀全的选择是极其困难和复杂的。
  洪秀全的家乡广东花县,距鸦片战争的前线广州不过百里,英国商人罪恶的鸦片贸易,林则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英军在广州的暴行,三元里农民为代表的声势浩大的抗英武装斗争,清朝的腐败投降导致屈辱的南京条约的签订,??种种爱国与反侵略斗争的事实必然给青年洪秀全留下深刻难忘的感性认识,也因此在他的心灵里播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火种。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源头由此发轫。
  洪秀全原本并没有自觉的反侵略意识。个人仕途的坎坷与国家、民族的灾难交结在一起,对洪秀全产生了强烈刺激。他认为,腐朽贪暴的清王朝是长在祖国和人民身上的大毒瘤,是导致人民和国家积贫积弱、引起列强侵略的根本祸源,也是他本人仕途无望的基本障碍。他把侵略者罪恶的鸦片贸易与清王朝的沉重剥削联系在一起痛加鞭挞,对中国人民的贫困和反抗寄予莫大的同情。在洪秀全看来,要想消除鸦片贸易,改变列强欺凌中国的现状,必须推翻清朝统治,由他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以解民悬,以救国难,寻求振兴中国的道路。因此,反清是解决各种矛盾和弊病的前提。此时,他的爱国观念是作为反清革命思想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1834 年,他最后一次去广州应试,耳闻目睹外国侵略者的凶嚣气焰、清朝当局的妥协媚外,以及以"社学"为基础的爱国绅民的抗英情绪。虽然科场复遭失利,但他头脑更加清醒,抛弃了对清朝和仕途的最后幻想。五年以前产生的反清思想迅即回升,而且转化为最初的社会实践。
  为了图谋反清大业,洪秀全开始寻觅精神武器。鸦片战争的失败引起了朝野的巨大震动,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偏重于从武器、兵船方面学习西方,以抵抗外国侵略者。洪秀全却另辟途径,他认为首要任务不是制夷,而是推翻清朝。由于偶然的机会,他从《劝世良言》中找到了答案。在洪秀全看来,中国在秦以前与西方一样敬拜上帝,秦始皇时走上邪路,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而改信邪神,以致历朝沿袭,造成如今黑暗贫弱与挨打的现状。西方始终坚持拜上帝,围此强大起来,打败了中国。他认为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差距是中国没有敬拜上帝造成的。因此,他相信只有打倒信拜邪神的清朝,使中国重归上帝真道,与列强敬拜同一上帝,彼此互为兄弟,就会消除敌意。这样,可以在中国自由传教和贸易,列强自然不再侵略中国。中国对内可摆脱清朝统治,对外可与列强和平相处,从而建成理想社会。于是,洪秀全改造了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藉以动员群众反清,改变中国苦难的命运。此时,洪秀全虽然并未提出反侵略的爱国主题,但创立拜上帝教本身就包含着救国救民的意识。在1845-1847 年写成的三篇《原道》著作中,洪秀全进一步阐述了拜上帝教的爱国救国的内涵。
  洪秀全指出,皇上帝是天下凡间大共之父,近而中国,远而番国,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生养保佑。故"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①既然中西各国人民都是上帝子孙,都承受上帝的恩泽,故都是一家人,当然也是平等的。
第 73/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