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③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页327。
  -----------------------------------------------------------
  (四)1853-1864:承认儒字合法地位
  在历史上,一切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既需要强大的暴力与政权机构,又需要教化民众的意识形态。以三纲五常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体系一直是中国历代封建政权的官方意识形态,藉以教化和规范臣民的思想行动,形成忠君爱国的政治心理,巩固朝廷万世一系的统治。洪秀全发动、
  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建立了与清朝武装对峙的新朝,并以拜上帝教的教义和纪律为新朝的意识形态及行为规范。随着定都天京,新朝等级和礼仪制度的确定,新兴的权贵控制了新朝权力。洪秀全等就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加强教化和规范功能。由于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和纪律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政治需求,洪秀全等越来越回归儒学,从中选择传统的礼教纲常,作为人们思想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和强化新朝统治。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洪秀全不可能创造新的意识形态,不得不抄袭封建统治者的老谱。
  在洪秀全的思想中,反清思想与帝王思想并存,二者根据情势的变化而此消彼长。定都前,严峻的斗争形势使得他的帝王思想难以发展。定都以后,他以为大局已定,把清朝视为"残妖",即将被扫除消灭,天下则很快太平一统,因此,帝王思想很快膨胀。他自居天下之主,"天下万国朕无二"①,应该享有超过封建帝王的一切权力、威仪和待遇。于是,洪秀全热衷在儒学经史中寻觅皇权主义和封建纲常的理论教条,频繁以诏旨、官书形式公开传播,以为新朝礼仪规范。因此,一度遭到太平天国强烈否定和冲击的儒学迅速复活,逐渐恢复其合法地位。
  1853 年5 月,东王杨秀清以天父的名义宣布"孔盂之书不必废,其中有合于天情道理者亦多"②,公开承认儒学经典的某种合法性。 1854 年2 月,洪秀全下诏删书,并成立"删书衙",指定专人删改儒学经书,还亲自对六经等书作"御笔改正"。经过"御笔钦定"的儒经典籍就被认为是"开卷有益"的东西,而要人们"备而习焉"③。因为独一真神皇上帝毕竟是拜上帝教的理论核心,必须大力维护皇上帝的绝对权威。所以,在删书时,洪秀全指使把"上帝"改为"皇上帝",把"夫子"、"孔子"改为"孔某","子曰"改为"孔某曰"。①"皇上帝是神,孔子是普通的臣民,体现了对皇上帝的崇敬,也改变了孔子变妖的形象,这时,太平天国官方规定,拜上帝教经典包括《旧约》、《新约》和《真约》(《天命真圣主诏书》)三部分,儒学经书仍被排斥在外。洪秀全认为《诗经》之"经"字触犯"圣经"之讳,而将其改为《诗韵》,降格为一般文学作品。这表明,洪秀全虽恢复了孔盂和儒书的名誉,但并不彻底,孔子的圣人地位和儒书的经典权威已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却是洪秀全被抬高为"真圣主",他的诏旨也被认为是圣经的组成部分。
  -----------------------------------------------------------
  ① 《贬直隶省为罪隶省诏》。
  ② 《钦定士阶条例》,《太平天国》(二),页552。
  ③ 《钦定士阶条例》,《太平天国》(二),页552。
  ① 《金陵省难纪略》,《太平天国》(四),页719。
  -----------------------------------------------------------
  洪秀全虽然矮化儒学与孔子,但实际上又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进行了一番新的取舍。洪秀全下诏强调,对儒书"将其中一切鬼话、怪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②于是,儒书"涉鬼神丧祭者削去,《中庸》'鬼神为德'章,《尚书》'金膝'、《礼》'丧服'诸篇,《左传》'百言'、'神降'俱删。"③另"王"改"相"、"国"改"郭"等。这与此前删书是不同的,此前删书是删去太平天国文书中涉及儒学的内容,是配
  合焚书而采取的行动,目的是为了"禁";现在删书,是删去儒家经典中一些次要内容,是为了把禁书开放,以便人们阅读。这里虽是删去儒书中关于鬼神、祭祀、吉礼等内容,否定的是传统的鬼神观念,并未否定儒学的基本内容。于是,"妖书"经过手术之后就变成"开卷有益"的东西。看来,《太平天日》指称儒学经书"多错",是洪秀全反孔非儒行动的起点,删书则是他重新复活与推崇儒学的开端。
  -----------------------------------------------------------
  ②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页190。
  ③ 《金陵省难记略》,《太平天国》(四),页719。
  -----------------------------------------------------------
  在洪秀全后期著作中,儒家三纲五常说教更为突出。绝大部分出自洪秀全手笔的《天父诗》充满了封建伦常道德,强调要"子敬父,弟敬兄,臣敬君,下敬上。"① 1860 年"蒙御照教导"、"遵旨抄成"的《福音敬录》明确提出"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②。洪秀全所写的《幼主诏书》规定,即使亲人之间也要男女有别,幼年时就要严格禁止接触,甚至不得相见。其规定之严、之细,远远超过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戒律。1861 年由洪秀全钦定刊刻的《英杰归真》还强调,"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盂之仁义道德"③。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制定法律维护封建伦常道德,主张"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这项建议得到洪秀全的赞同:"钦定此策是也"④。虽未能实施,但反映了天王对儒学的推崇态度。洪秀全对孔孟儒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推崇--怀疑--否定--推崇的回归历程,其演变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为了反清革命的需要,他可以把儒学中的夷夏之辨、民本与大同观念作为思想武器;出于基督教的强烈宗教排他性和小生产者的反抗精神,他又掀起大规模非儒反孔运动,对传统文化大加扫荡。为了维护新朝的统治,巩固和强化皇权,又大量利用儒学中的封建糟粕。一般说,当他要推翻清朝统治时,对儒学的批判多于继承;当他要自己"开创新朝"时,对儒学的继承多于批判。而且,天京事变后,随着洪秀全天子地位的加强,儒学地位也同步提高,日渐成为拜上帝教的主于成份。在继承时,并不是全盘肯定;否定时,又未从思想上进行有力批判。在洪秀全思想结构中,即使在反孔最激烈时,仍然大量充斥着儒学观念。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实用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小生产者不但在生产关系上不能突破旧的封建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样也无法跳出它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第 72/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