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关于洪秀全思想研究不属上列传记的主要内容。一些传纪虽然涉及洪秀全的思想评述,但未作系统和深入的专题研究。一般太平天国史著述,也把论述重心成在军事与政治事件上,思想研究常常置于次要位置,附着于军政大事之后。因此,迄今尚未出现太平天国思想史或洪秀全思想研究的专著。对洪秀全思想的专题考察和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批论文上。这些论文有些是综论,有些是层面或阶段考察,还有些是演变考察、比较考察。其中,不乏真知的见,使我们颇受启迫和教益。但是,较之政治和军事活动,史学界对洪秀全的思想家侧面研究显得薄弱,除了对他的思想及其流变展开较多的表象考察外,很少触及思想的结构组合与层面及系统分析,而对各个层面的动态变异及其互动关系则鲜有考究。这样,洪秀全思想研究长期停滞在表显层次的陈述和归纳上,难以向更高层次推展。洪秀全传记也总是局限在人物活动的铺叙上,不能构成思想家的评传。
  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并试图解决的困难课题。
  匡亚明同志的《孔子评传》为思想家评传开创了新的体例和撰写范式,我们从中深受启发。因此,在这本《洪秀全评传》中,我们尝试脱开一般人物传记的编年与纪字体例,对传主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和事功业迹只作背景式的简炼陈述,而牢牢把握思想家的这一根本环节,把论述重心放在洪秀全思想的考察和研究上,在全书篇章结构安排上,思想研究占了4/5,这在有关洪秀全传记中尚属首例。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凸显出思想家评传的特色。
  在研究理论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把洪秀全思想放到鸦片战争后的时代和社会存在中去考察剖析,研究其产生、发展和演化的物质原因。其次,我们注意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实践,对洪秀全思想的质变和飞跃所起的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还注意考察领导集团的封建化趋势对洪秀全思想的异化和蜕变的腐蚀作用。复次,我们必须对洪秀全思想演变对太平天国运动构成的反作用力展开研讨,从各个层面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分析中找到合理的答案。我们觉得,如果能较好地把握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也就基本坚侍和运用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辨证法和认识沦。
  就研究方法而言,我们坚持实证的史学研究,尽量占有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通过考证与辨析。理清能够真实反映洪秀全思想和活动的实证资料,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建立在丰富和扎实的材料基础上,也才能得出严谨求实的科学结论。我们觉得,洪秀全思想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把考察重点放到对这一结构体系的具体层面的解剖上,为此,花费了几乎一半的章节逐个探究。之后,再加以合成辩析,并上升到更高的思维层次展开总体研究,从而推导出更具学术价值的理性结论。
  因此,我们撰写《洪秀全评传》时,无论在内容、理论和方法上都想有所创新和开拓,而且为此付出大量艰辛劳动,期求有所收获。但由于学识浅陋,水平局限,评传一定难以尽如人意,惟祈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

 
第一章 生平述略  一、从科场到战场
  (一)寒窗场屋生涯:由追求而决裂
  1814 年1 月1 日,洪秀全诞生在广东花县官禄村一个普通农家。洪氏祖先是从梅县迁居花县的客家人。秀全之父洪镜扬一生务农,勤劳耿直,深得村民信任,被族人推举管理族内公产,热心宗族事务。母亲王氏,早年去世。洪秀全遂由继母李氏抚养成人。他排行第四,有兄姐3 人:大哥仁发、二哥仁达、姐姐辛英。洪家以务农谋生,家里有一两头耕牛和若干亩田地,还有几间房屋,属一般自耕农阶层,家境并不宽裕。
  洪秀全原名"火秀"。稍大,按家族班辈改名"仁坤",长大后又自己改名"秀全"。他自幼好学,因而得到父亲的偏爱。7 岁到私塾读书,由于聪明刻苦,13 岁时就能熟诵《四书》、《五经》、《孝经》等古文多篇。族人和老师夸赞他"才学优俊",期待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洪秀全也自视甚高,以此为志。
  但是,他的科举道路很不平坦。1827 年,他15 岁,第一次到花县参加"县试",名列前茅。但到广州参加府试时,他落第了。次年,因家中经济拮据,他一面从事农业劳动,一面自学。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1829 年,他应一个同学的邀请,到县城附近鹫岭古寺的私塾伴读。1830 年,因有学识被聘为本村塾师,开始了农村的教书生涯。1836 年,他第二次赴广州应考,仍未中试。在广州街头,得到传教上赠送的一部由中国基督徒梁发编写的名叫《劝世良言》的9 本小册子。当时,这部书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只是把书带回家,稍微浏览一番,便置之书柜。
  1837 年,他第三次赴广州应试。这一次"初考时其名高列榜上,及复考则又落第。"①屡试不售,洪秀全受到极度刺激,悲愤交加,积郁成疾,猝然病倒。遂雇请一乘小轿抬他回乡。回家以后,一连40 余日卧床不起。洪秀全因仕途断绝,攀登无路,对封建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愤恨,进而萌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他病中赋诗言志,要改朝换代,创建新朝,还自命"太平天子",承担解救民悬的神圣使命。
  但是,洪秀全自幼深受功名思想熏陶,很难与科举道路彻底决裂。 1843年,他四赴广州,作最后的尝试、结果仍以失败告终。他终于断绝了科举做官的余念,坚定了推翻清廷、创建新朝的决心。他在回家的归舟中,口吟《龙潜诗》一首: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回家以后,又发誓"不穿清朝服,不考清朝试,自己开科取士。"1827-1843 年,洪秀全在寒窗场屋里拼搏了16 个春秋,科举人仕的理想和追求终至破灭。至此,他决心与科场彻底决裂,其思想取向因此发生变异,向反清和开创新朝的目标追寻探索。
  -----------------------------------------------------------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
  -----------------------------------------------------------
第 7/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