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洪秀全没有近代的民族、国家和主权等完整的观念,缺乏关于国际社会和近代外交的一般知识,更不具备外交经验。因此,在对外交涉中,往往把国家主权不经意地送给了外国列强,太平天国与外国人的分歧是出于财政、军事的考虑,两者冲突主要表现于上海、宁波等地疆土的争夺。洪秀全等被"同教一家"遮住了眼睛,对侵略者丧失应有的警惕。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反对贩卖、吸食鸦片,反对外来干涉,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洋人助妖"的面目,展开了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太平天国外交观念和政策上的进化。一些学者专题考察太平天国外交史,得出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太平天国的外交是定都以后的事,1853-1861 年,其外交国标是力图争取列强保持中立。1861 年以后,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其对外政策也转变为与外国侵略者的直接对抗。有的则认为,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只是被动地因应列强的外交活动。不少学者都肯定,太平天国始终有着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一贯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它体现在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中,比清朝显得开放灵活和坚持原则,在近代史上占有根突出的地位。关于对外贸易,许多学者肯定了太平天国开放政策,但指出天国领袖并没有近代贸易观念,外贸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地方将帅更注重武器弹药粮食军需的交易。
(六)在天京事变中及太平天国后期的功过。
关于天京事变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洪秀全诛杀逼封万岁的杨秀清,平定韦昌辉叛乱,是无可非议的,错误在于用韦昌辉诛杨和疑忌石达开。另一种认为,洪秀全否决诛杨密议并转而加封杨为万岁,又平定了韦昌辉矫诏杀杨及其部属的叛乱,在内江中的立场和举措都是正确合理的。第三种看法认为,天京内江是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和领导集团思想逐渐蜕变的结果,是洪、杨、韦、石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洪秀全为了保住"天王"的宝座,密诏韦昌辉回京杀死逼封万岁的杨秀清,后在石达开大军压力下才杀死韦昌辉,但很快又逼走石达开,因此,他应对天京悲剧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关于洪秀全后期功过问题,史学界普遍肯定洪秀全坚持了反清、反侵略的斗争。但对他后期总的评价上存有歧见: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皇权思想恶性膨胀,集大权于一身,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疑忌贤能,保守思想严重,沉湎宗教,不能面对现实,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另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表现,以二破江南大营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洪秀全较有作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重振天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期皇权主义和宗教迷信迅速发展,在重大问题上措置失当,对太平天国失败负有严重责任。
(二)资料综述
有关洪秀全的史料很多,几乎有关太平天国的史料,都有关于洪秀全的记载,这些史料大致可归为四类:
(1)太平天国方面的材料。有洪秀全撰写的著作、发布的诏令、诏旨等;有杨秀清、冯云山、洪仁玕等撰写的著作、天父天兄圣旨及太平天国刊刻出版的其它书籍;李秀成、石达开、洪仁玕等太平天国领导人被俘后的自述、供词。
(2)清朝方面的记载:有清朝档案材料,如前线情军将帅上皇帝的奏折:清方营垒多方刺探太平天国情状,如张德坚就写了《贼情汇纂》;隐藏于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封建文人也有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记述。各地方志(包括民国时期所修的地方志)也有大量有关记载。
(3)外人记载,当时外国某些报刊如《北华捷报》等刊登了不少有关的通讯报导,外同政府也出版了一些有关太平天国的档案材料,如英国蓝皮书就有关于太平天国的记载。外国当时在华的领事、传教士、商人等等,写有不少有关报告、通讯和回忆录等等。
(4)今人调查的材料。 1940 年代初,简又文就曾在广西采访太平军首义史料,后以《金田之游》为名出版。1950-1960 年代,罗尔纲等专家学者及某些高校也曾到广东、广西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这四个方面的资料不断得到整理、编纂、出版,迄今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史料极为浩繁,都是研究洪秀全思想的宝贵史料,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史料各有优缺点。太平天国方面的记载多有夸张溢美之语,清方记载更不乏诬蔑之词,外国记述往往不甚准确,今人调查,因年代久远,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这就需要对各种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既要做到"宁缺毋滥",又要力求不遗漏有价值的材料。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