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一般认为,洪秀全没有近代的民族、国家和主权等完整的观念,缺乏关于国际社会和近代外交的一般知识,更不具备外交经验。因此,在对外交涉中,往往把国家主权不经意地送给了外国列强,太平天国与外国人的分歧是出于财政、军事的考虑,两者冲突主要表现于上海、宁波等地疆土的争夺。洪秀全等被"同教一家"遮住了眼睛,对侵略者丧失应有的警惕。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反对贩卖、吸食鸦片,反对外来干涉,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洋人助妖"的面目,展开了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太平天国外交观念和政策上的进化。一些学者专题考察太平天国外交史,得出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太平天国的外交是定都以后的事,1853-1861 年,其外交国标是力图争取列强保持中立。1861 年以后,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其对外政策也转变为与外国侵略者的直接对抗。有的则认为,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只是被动地因应列强的外交活动。不少学者都肯定,太平天国始终有着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一贯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它体现在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中,比清朝显得开放灵活和坚持原则,在近代史上占有根突出的地位。关于对外贸易,许多学者肯定了太平天国开放政策,但指出天国领袖并没有近代贸易观念,外贸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地方将帅更注重武器弹药粮食军需的交易。
  (六)在天京事变中及太平天国后期的功过。
  关于天京事变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洪秀全诛杀逼封万岁的杨秀清,平定韦昌辉叛乱,是无可非议的,错误在于用韦昌辉诛杨和疑忌石达开。另一种认为,洪秀全否决诛杨密议并转而加封杨为万岁,又平定了韦昌辉矫诏杀杨及其部属的叛乱,在内江中的立场和举措都是正确合理的。第三种看法认为,天京内江是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和领导集团思想逐渐蜕变的结果,是洪、杨、韦、石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洪秀全为了保住"天王"的宝座,密诏韦昌辉回京杀死逼封万岁的杨秀清,后在石达开大军压力下才杀死韦昌辉,但很快又逼走石达开,因此,他应对天京悲剧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关于洪秀全后期功过问题,史学界普遍肯定洪秀全坚持了反清、反侵略的斗争。但对他后期总的评价上存有歧见: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皇权思想恶性膨胀,集大权于一身,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疑忌贤能,保守思想严重,沉湎宗教,不能面对现实,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另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表现,以二破江南大营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洪秀全较有作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重振天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期皇权主义和宗教迷信迅速发展,在重大问题上措置失当,对太平天国失败负有严重责任。
  (二)资料综述
  有关洪秀全的史料很多,几乎有关太平天国的史料,都有关于洪秀全的记载,这些史料大致可归为四类:
  (1)太平天国方面的材料。有洪秀全撰写的著作、发布的诏令、诏旨等;有杨秀清、冯云山、洪仁玕等撰写的著作、天父天兄圣旨及太平天国刊刻出版的其它书籍;李秀成、石达开、洪仁玕等太平天国领导人被俘后的自述、供词。
  (2)清朝方面的记载:有清朝档案材料,如前线情军将帅上皇帝的奏折:清方营垒多方刺探太平天国情状,如张德坚就写了《贼情汇纂》;隐藏于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封建文人也有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记述。各地方志(包括民国时期所修的地方志)也有大量有关记载。
  (3)外人记载,当时外国某些报刊如《北华捷报》等刊登了不少有关的通讯报导,外同政府也出版了一些有关太平天国的档案材料,如英国蓝皮书就有关于太平天国的记载。外国当时在华的领事、传教士、商人等等,写有不少有关报告、通讯和回忆录等等。
  (4)今人调查的材料。 1940 年代初,简又文就曾在广西采访太平军首义史料,后以《金田之游》为名出版。1950-1960 年代,罗尔纲等专家学者及某些高校也曾到广东、广西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这四个方面的资料不断得到整理、编纂、出版,迄今关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史料极为浩繁,都是研究洪秀全思想的宝贵史料,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史料各有优缺点。太平天国方面的记载多有夸张溢美之语,清方记载更不乏诬蔑之词,外国记述往往不甚准确,今人调查,因年代久远,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这就需要对各种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既要做到"宁缺毋滥",又要力求不遗漏有价值的材料。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研究。

 
四、本书宗旨、思路、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匡亚明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第181 卷。《评传丛书》的编撰目的是:"力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批判继承精神,就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历史时期中,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科学评析,辩证地、历史地对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加以总结,以期继往开来,振兴中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对全人类文明作出应有贡献。"①这也是《洪秀全评传》的基本宗旨。
  -----------------------------------------------------------
  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目录·几点说明"1989 年7 月。
  -----------------------------------------------------------
  我们已经指出,洪秀全是一位跨时代的农民运动领袖和思想家。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而言,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史学界视为单纯农民战争发展水平的最高峰,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而且,继承和总结了历史上农民运动的宝贵经验,并通过新的斗争实践和洪秀伞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升到新的层次。就中国近代社会而言,洪秀全的思想和活动启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汇的先河。从引进和改造基督教,到移植西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乃至某些资本主义制度,洪秀全与时代发生强烈的互动,时代赋予这位思想家新的思维空间和材料,而思想家则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成果,以推动时代前进。同时,他还勇敢和坚定地领导太平天国军民抗击内外敌人的血腥镇压,启开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先河。这样,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触及到近代中国的三大主题:民主革命、爱国主义和近代化,从而凸显了这位思想家独特的时代特征。
  《洪秀全评传》将从思想史角度,客观地再现传主跨时代的思维特色,透过对洪秀全思想和社会实践阶段性演变的历史考察,紧扣时代变迁对传主思想过程及其生成物产生的复杂影响这一关键论题,以展示深受传统社会和文化环境熏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和道路,所作出的思索与奋斗。洪秀全处在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点上,他的思维方式与进程虽然未能逾出旧的传统模式,但已经因时代和现实斗争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洪秀全的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反传统的跃动和突破。最明显的例证是反孔非儒,公开批判儒家文化,而极力推行崇拜西方上帝的拜上帝教。虽然,这些激烈的宣传和实践只停留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表显层次,但它却生动表明,洪秀全已经初步具备中同下层知识分子的激进性格。这些知识分子在辛亥时期、五四时期形成群体,引导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方向。洪秀全则是他们的早期代表人物。在激进的下层知识分子看来,旧的传统社会及其政权、思想文化是导致中国停滞、落后和灾难的根源,必须予以彻底的整治和改造。他们不同于温和的士大夫,主张在现存社会的传统体制和文化内进行逐步改良,而是追求推翻现存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制度,否定传统思想文化,并建树新型的理想社会模式,以达成救国救民的崇高目标,因此,他们渴望寻求新的思想资料,而新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西学可资选择。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为发端,10 年后,洪秀全则把它推到新的阶段。他以激进的姿态,用基督教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与林、魏追求的体制内变革大相径庭。从此,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基本分解为两个思路:一是林、魏型的温和社会变革型;一是洪秀全式的激进革命型。因此,研究洪秀全思维方式和成果,对探讨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维形态和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我们感到,洪秀全思想既是一个动态的流变产物,又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其动态流变是则表现为结构形态的不断运动和变异。因而,研究洪秀全思想必须对其内在结构的层面组合,展开静态和动态的辨析。首先,厘清各主要层面的内涵、特征、源流、功能及其演变过程。其次,界定各层面在总体结构流变中的角色和地位,探讨它们在洪秀全思想演变流程中的作用。复次,考察各个阶段的层面组合,剖析层面间的互动关系,以揭示洪秀全思想总体结构的微观演变。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尚需进一步分析与归纳洪秀全思想变迁的各种制衡性因素,并对其思想资料展开追踪和考证,以正本清源,探究洪秀全对各种思想资料的理解、选择、移植、对接和融汇过程,从中考量他的动机、方法和效果。
  就洪秀全传记而言,及至目前己出版评传近10 种。其中,小说演义、宣传普及读物颇多,学术专著甚少。从体例看,多属雷同,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陈述洪秀全一生经历,并加以适当评判,议论传主各阶段功过得失,最后以简短结论综括一生,予以论定。显然,都是以传主活动的相关事件组合而成的纪事本末体传记。从资料选取上看,基本侧重于传主活动的史料搜集、考订和诠释,以论证其一生事功行状。这些著述,使我们对洪秀全生平和太平天国兴亡的历史得到比较生动的阶段性认知,初步了解这位农民领袖的主要历史功绩、失误和局限,而且,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史实,为我们进一步开拓和深化洪秀全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第 6/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