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尽管拜上帝教的神学成份不断强化,革命作用逐步减弱,但它并没有同归于基督教。相反,二者的差别却越来越大。因此,它引起了西方传教士的愤怒和攻击。定都以后,西方传教士与太平天国领导人一直围绕着教义展开了多次论争。而在太平天国后期,论战更加激烈,其内容广泛,涵括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全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圣经的解释权问题。传教士认为,他们是圣经的唯一解释人,圣经是不可动摇的绝对真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因此,他们宣称,洪秀全无权解释圣经,更不承认洪秀全是宗教理论和教义上的"先知"。洪秀全则坚持宣扬他升天受命的神话。通过这种方式,他直接和上帝联系,获得了新的"天启"。他的权威远远超过了外国传教士。洪秀全从政治需要来看待圣经,他说"新约有错记"①,他批解圣经,称《钦定旧前遗诏圣书批解》。钦定本对圣经许多地方进行了批驳、注释和修改。仅就修改而言,改字词372 处,修改整句、整节共12 处,重编故事情节达4 处。此外,删7 处,补4 处,增1 处。①洪秀全还从宗教先验论出发,把圣经解释成是自己的身份和事业的预言。批解中关于应验的批示即达19 处之多。洪秀全不但批解圣经,又把自己的诏书汇集成《真天命诏书》,与《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相提并论,列为三大真道书。这些都是基督教不能容忍的。其二,关于教会的权力问题。传教平天国学刊》第3辑。
  士坚持政教分离,教会独立于国家政权,可以进行它自己的各种活动,中国政府无权干涉。太平天国则贯彻政教合一,坚持自己的一套宗教制度,不容外人干预。传教士在太平天国境内,只能传布太平天国的宗教,不得建立教会,传布基督教。其三,基督教反对政治功利主义。传教士批评洪秀全把宗教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攻击洪秀全是政治野心家。洪秀全则坚持拜上帝教的政治功利化,为他和太平天国政治斗争需要服务。因而,宗教从属于政治。
  -----------------------------------------------------------
  ① 《洪秀全集》,页139。
  ① 以上六个数据系根据吴良祚、罗文起《太平天国印书校勘记》一文统计得来。见《太
  -----------------------------------------------------------

 
二、儒学与拜上帝教
  洪秀全长期经受儒学教育,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必然受到儒学的影响与规范。当他接受基督教并创立拜上帝教时,对陌生的基督教文化缺乏感性的认知,因而在研读《劝世良言》与圣经时,经常按照儒学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运用。但是,基督教是一神教,是一种排他性的神学体系,它不承认别的神灵与真理,而以上帝和圣经作为真神与绝对真理。这使一贯崇信儒学的洪秀全面貌两难的抉择:必须否定对儒学与孔子的崇拜;但又无法摆脱儒学的影响与制约。面对基督教与儒学的对立,洪秀全一方面提示坚决废弃儒学,批判孔子的"谬说",以树立上帝和拜上帝教的权威,另一方面,却极力寻找基督教与儒学的对接点,企图使它们相互沟通。于是,儒学大量涌入拜上帝教,竟至成为其基本成份。而且,洪秀全又按照儒学的思维方式创立拜上帝教。这样,更使它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倾向。随着时势变易和斗争环境演化,拜上帝教和儒学之间的关系又存在阶段性的变化,值得我们认真考察与论证。
  (一)1843-1847:崇拜-元化和真理二元化
  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之前,接受一般的儒学教育,虽然具有朴素的农民意识,但在他心目中,孔子是"至圣先师",四书五经是神圣不可动摇的经典。1843 年,洪秀全重读了《劝世良言》,创立了拜上帝教,致力于劝人们敬拜上帝的宗教活动。这是他人生道路和政治思想的重大转折。从此,他由科场转向反清与救世的战场。原来的儒学思想及其行为规范显然与新的道路抉择发生严重冲突。此时,洪秀全刚刚开始从《劝世良言》接受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从中汲取反清与救世的思想武器,以修正和改造自己所一直信奉的儒学教条。这样,引起他对孔子与儒学态度的重大变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后,崇敬上帝为独一真神,而废弃一切偶像崇拜。
  于是,他弃去塾中孔子牌位。不久发展冯云山、洪仁玕加入上帝教,亦"将二人书塾中之偶像尽行除去"①。洪秀全的早期著作虽然充斥着孔孟学说,但却对孔孟直呼其名②,抛弃了以前虔诚的敬仰。在洪秀全心目中,唯一最高权威是皇上帝,而不是孔子,应当崇拜上帝,而不应崇拜别神,也不应崇拜孔子。孔子的无比神圣、绝对权威的至尊地位被上帝所取代。但他并没有对儒家学说的真理性产生怀疑,相反,仍然笃信儒学,并在早期著作中,引入大量的儒学观念和教条,把基督教与儒学融汇一体。这正是初期拜上帝教的重要特色。
  -----------------------------------------------------------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46。
  ② 《原道救世歌》:"周文、孔丘身能正,??。"《百正歌》:"周文归心八百,??孔丘教服三千??。"《原道醒世训》:"是故孔丘曰",《原道觉世训》:"孟轲云命之谓性',《诗》曰:'天生蒸民'。《书》曰:'天降下民'。
  -----------------------------------------------------------
  再说,弃去孔子牌位并不意味着洪秀全对孔子的否定。在他看来,孔子不是偶像,但却是圣人;孔子是凡人,不是神,与上帝无法比拟。因此,洪秀全劝人拜上帝,不拜孔子,但也未攻击孔子。他直呼孔孟姓名,并非对孔孟毫无敬意,他所不能接受的是孔子的牌位和孔子神化的权威。在《三原》论述中,洪秀全鲜明地划出"正"与"邪"两个营垒,而孔丘等儒家代表人物,都没有被划入"邪"的营垒,而是被列为人们行正的楷模。《百正歌》更是把尧、舜、禹、汤、文、武、孔丘作为"正"的典型加以歌颂。在《原道觉世训》中,他承认皇上帝之外还有"圣人"存在,他说:"孔子曰:'天昭昭简编,洵不爽也。此圣人所以天下一家,时廑民吾同胞之怀而不忍一日忘天下。"孔丘一类人,虽然不能享有"至圣"地位,但"圣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周文、孔丘身能正,陟降灵魂在帝旁",最能代表洪秀全对孔丘的态度:一方面、孔子不是"至圣",因为上帝权威大于孔子;另一方面,孔子仍至正人、圣人,他的灵魂们"陟降"在"帝旁"。
  可见,在神的崇拜上,洪秀全只选择独一真神唯上帝,是一元化的取向;但在真理选择上,却是二元化的取向--基督教和儒学。
第 68/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