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不但上帝教的宗教理论体现了反清革命的目标,就是它的宗教活动、宗教仪式也是如此。起义前夕,洪秀全领导教徒开展了大规模破坏偶像运动,向传统的封建神权和迷信发起冲击,目的在于树立上帝权威,动摇封建统治秩序。这无疑是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政治行动。拜上帝教的祈祷和礼拜等仪式的政治色彩十分明确。一个外国传教士也觉察到"祈祷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交战胜利,恢复江山。"①将士作礼拜时,全体肃静,由卒长读圣经一章,全体唱赞美侍,之后下跪,敬拜上帝。卒长取出小册子念祈祷文一遍毕,全体一跃而起,高挥手刀,大呼杀妖,礼成。②这些宗教仪式与基督教完全不同,目的是借助于上帝的力量,以鼓舞士气,动员将士奋勇杀敌。而且,它确实起了一定作用。
  -----------------------------------------------------------
  ① 《北华捷报》520 号,1860 年7 月14 日。
  ② 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页174-175。
  -----------------------------------------------------------
  (三)1853-1856:神学化趋向加强
  定都天京以前,洪秀全等忙于军事作战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构建,没有时间与精力建立一套周密的宗教体系,只是根据当前斗争的需要创制教义,因而上帝教带有革命化、世俗化色彩。定都以后,军政大权由杨秀清总理,洪秀全久住深宫,有充分时间和精力静心从事宗教理论的研究和阐发。拜上帝教因此得以严密和完善。而且,此时洪秀全高踞天王宝座,过着帝王生活,与火热的群众斗争日渐疏离,同时,面临杨秀清的严重挑战,必须作出回应,于是,皇权主义和神权政治成了洪秀全确保天子地位的有力武器。因此,拜上帝教的革命化遂告中止,代之以神权化的倾向。再说,随着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和新朝政权的建立,拜上帝教必须承担新的政治任务,利用宗教力量维护新兴天国政权的长治久安。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拜上帝教发生一系列的变异,体现了强烈的神学化倾向。
  1)神化个人和领导集团,维护与扩展封建特权。
  定都天京后,由于政治和生活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领导集团在起义初期那种"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随即抛弃,转而追求奢侈享乐的帝王生活方式。他们大兴土木、大讲排场,实施森严的等级制度。为了维护既得的封建特权,洪秀全等又对拜上帝教的理论和教义继续加工修改,以适应新的政治需要。
  他们竭力用拜上帝教自我神化。宣称,洪秀全是禾王,是"真圣主";杨秀清是禾乃。禾王、禾乃都是天国良民之主。杨秀清还享有"赎病主"、"圣神风"、"劝慰师"等尊号。1853 年末或1854 年初,洪秀全下诏说,据他1837 年升天时上帝的指示,他本人和诸王都是"上应天象"的神灵化身。并封萧朝贵为"雨师",冯云山为"云师",韦昌辉为"雷师",石达开为"电师",他们分别是高天"贵人"、"正人"、"仁人"、"义人"。这样,不但"天王是日光之照临,万方普察";而且"东王列王是风云雨雷电光之敷布,化洽群生。"①以风云雨雷电等神权赋予首义诸王,把天象与人事沟通起来,充满了"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目的在于神化领导集团,维护其无比权威与特权统治。
  -----------------------------------------------------------
  ① 《秦日纲等颂赞》,《太平天国史料》,页140-141。
  -----------------------------------------------------------
  2)强化拜上帝教的神权意识,向军民灌输迷信和盲从,以加强个人独裁。
  这一点杨秀清表现尤为突出。他指使御用文人编写《天情道理书》,大树自己的神学权威,宣称:"东王打我们一班弟妹,亦是要好;枷我们一班弟妹,亦是要好;杀我们一班弟妹,亦是要好。"①杨秀清则借此滥用权力,常"突言天父附体";为显示其威风,甚至不惜将对付敌人的酷烈刑罚滥施于太平天国军民,"时兴大狱","株连累累","重则点天灯,五马分尸,轻则斩首",以示其严刑峻法,"以眩神奇",②致使部属畏惊不安。燕王秦日纲帐下一名牧马人因为礼节不周,触犯了杨秀清的一个"同庚叔",竟被处以五马分尸。杨秀清患目疾,却"作天父下凡状",迁怒"各姐妹不知敬天父"所致,传令各馆女子,背赞美诗,"不能(背)者杖"。③还借故诛戮女官,"挖其眼,割其乳,然后剖其心,枭其首,谓出天父意。"④本来,拜上帝教强调斩邪留正,主张消灭敌人,保护天国军民,其爱憎立场鲜明。如今,杨秀清等却把诛杀矛头错误地转向天国军民,以此树立自己的独裁权威。上帝本来是给军民带来幸福和希望的天父,现在却成了喜怒无常,动辄杀戮无辜子女的暴君。
  杨秀清的残酷行径严重损害了上帝圣洁慈善的伟大形象。
  -----------------------------------------------------------
  ① 《天情道理书》,《太平太国》(一),页391。
  ②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页46。
  ③ 《金陵癸甲纪事略》,《太平天国》(四),页654。
第 64/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