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忍耐和顺从的教义。基督教大力宣扬忍耐和顺从,要人"爱仇敌",主张接受现实命运,忍受压迫和剥削,消弭反抗和斗争,以维护现实社会秩序。《劝世良言》劝人"固穷守分,凡事听命于神天上帝"。拜上帝教重复这些教义,而且还渗入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宣扬富贵生死"天排定","知命安贫意气扬"①。此时,洪秀全虽感到"忍耐或谦卑","无以管镇邪恶之世",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有革命的觉悟,而是主张对邪恶采取较为严厉的惩罚手段。对于所受的苦难,贫困的人们仍须忍耐顺从。
4)关于天下一家。《劝世良言》宣扬,上帝是"万国万类人之大父母",全世界之人"自君王至庶民","不拘贵贱尊卑",皆为一家。洪秀全尽管在《百正歌》中划分了"正"与"不正",但并未把"不正"排除出上帝子女之列,而是反复强调:"天父上帝人人共"③,"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④。这种说教与《劝世良言》完全出于一辙。
5)关于上帝教的戒条。基督教有十条诫命:除上帝外不可敬拜邪神:不许制作偶像;不许称耶和华的名字;以安息日为圣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不许贪恋他人财物。⑤《劝世良言》只讲了十诫的来历,没有讲十诫的具体内容,洪秀全此时没有规定"天条"。但他在《原道救世歌》中却突出了正与邪的对立。除了劝人敬拜上帝、勿拜邪神外,又提出"六不正",其内容基本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中所禁绝的邪行,它与基督教的"摩西十诫"差异较大。后来,当洪秀全看过圣经后,就修正了"六不正"的说法。
-----------------------------------------------------------
① 《原道救世歌》。
②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64。
③ 《原道救世歌》。
④ 《原道醒世训》。
⑤ 《新约》,《出埃及记》,第20 章。
-----------------------------------------------------------
当然,初期的拜上帝教在某些方面逾出了《劝世良言》。
其一,洪秀全试图把基督教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延伸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衍化为政治经济平等的观念。这一点在《原道醒世训》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但这种观念只是他一种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向往。此时,洪秀全还没有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种平等的强烈要求。
其二,初期拜上帝教既憧憬来世的超度,又向往现世的幸福。《原道救世歌》讲灵魂的超拔;《百正歌》宣传行正,反对不正,正可升天堂,不正入地狱。这都是身前死后的事。同时,还指出不正对社会、个人造成的现实灾难,警告世人崇正克邪。《原道醒世训》则透露了这样的讯息:希望把"乖漓浇薄"、"陵夺斗杀"之世,变为"公平正直"之世、"大同"之世,带有入世的色彩。这是《劝世良言》和基督教所不曾有的。但洪秀全还未找到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奋斗途径。
联系到洪秀全的思想演变过程,1843 年第四次科考落第,反清思想再度滋长,遂导致拜上帝教创立,但在两广传教受挫,反清思想又趋退潮,转入宗教救世。因而,他撰写了早期的拜上帝教系列著述。《劝世良言》也是鼓吹宗教救世的作品,与洪秀全当时的思想状况正相吻合。因而,它被大量慑取,写入洪秀全此时的著述之中。然而,洪秀全怀着强烈的救世救民的抱负,
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未消弭,他渴望消除现实社会的剥削、压迫和苦难,建设美好的公平社会,而不只是期待遥远的身后世界。这正是拜上帝教对《劝世良言》教义加以吸取和变异的思想症结。
2.浓烈的儒学成份
洪秀全在传教活动中,面临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l)拜上帝教不以儒学经典为道统,而重建新的宗教理论和教义,在统治者和士大夫看来,显然是"异端邪说"、"妖言惑众",被目为邪教。
2)主张崇拜上帝,废弃一切偶像,包括对祖先的崇拜,背离了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和崇拜观念;而上帝是西方基督教的崇拜对象,因此被社会指斥为"从番"。而且,当时正值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欺凌,爱国情绪正炽,宣扬基督教更引起中国人的误会和忌恨。
3)洪秀全对基督教并不熟悉,《劝世良言》并没有高深的宗教理论体系,而且不合中国国情。因此,初创时的拜上帝教理论贫乏,不能说服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洪秀全熟悉儒学,而且深刻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巨大影响力。因而,他采取了合理选择,把基督教与传统的儒家学说结合起来,使皇上帝中国化。这样,不但能使皇上帝在中国人的信仰中较容易地取代旧的偶像,而且还能使他的传教活动获得合法的存在空间,并且可以弥补拜上帝教理论肤浅和贫乏的弱点。因此,洪秀全大量地从儒家学说中吸取思想资料。在他早期著作中,保存了大量的、浓厚的儒家思想及其学说,而且儒学成分多于基督教成分,显示初期拜上帝教带有明显的儒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