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精神原动力。洪秀全怀着推翻清朝、开创新朝、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试图动员和组织群众起来战斗,"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创立了拜上帝教, "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①因而,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发动这次伟大农民战争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是他创建新朝的基本神学依据。在洪秀全思想结构中,宗教与神学是十分重要的层面。它自成体系,不断演变和发展,而且与其他层面交互影响,使整个思想结构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严谨求实地剖析和评判洪秀全的宗教神学体系,及其政治社会功能,把握这位起义领袖思想发展的此一重要层面之脉络, 从而,加深对其总体思想架构的认识和理解。
  -----------------------------------------------------------
  ①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7,页40O-401。
  ①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页251。
  -----------------------------------------------------------

 
一、基督教与拜上帝教拜上帝教缘起于基督教。
  从拜上帝教产生起,它与基督教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演化和变异。从发展进程考察,拜上帝教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1843-1847:初创时期
  考察这一时期拜上帝教理论和教义的主要材料有:《吾侪诗》、《神天诗》、《原道救世歌》、《百正歌》、《原道醒世训》、《天条书》等。这一时期,洪秀全还未看到基督教圣经。《劝世良言》是他基督教知识的唯一源头。但《劝世良言》内容浅薄却又晦涩难懂。洪秀全对基督教茫无所知,不得不借助自己熟悉的儒学知识以理解、诠释和补充他从《劝世良言》中获得的信息。因此,拜上帝教在它的初期具有三个特点:
  1.拜上帝教
  有关基督教的神学原理和宗教教义基本上局限于《劝世良言》的范围洪秀全与科举道路决裂后,立志推翻清朝,建立自己的王朝。他迫切需要精神武器以动员和组织群众。他在潜心研读《劝世良言》后,从中找到了发动政治斗争的神学的形式,并从中接受了拜上帝、敬耶稣、不拜偶像的内容。这是拜上帝教最初的基督教成分。他一方面借用上帝这个权威,作为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他也确实"觉得已获得上天堂之真路和永生快乐之希望"①。他按书中所言,自行施洗,以示入教。并写了不少诗文,如《吾侪诗》云:"吾侪罪恶实滔天,幸赖耶稣代赎全。??"《神天诗》:"神天之外更无神"。《原道救世歌》:"开辟真神惟上帝","上帝当拜,勿拜邪神","五行万物天造化,岂有别神宰其中","灵魂同是自天来"。从这些诗文看,洪秀全接受了《劝世良言》所宣传的某些基督教理论:上帝全知全能,6 日造成天地万物,创造了人。人类始祖受了蛇魔诱惑,偷食禁果,干犯天津,使整个人类都有"原罪"。而中国人至今执迷不悟,不知崇敬上帝而去敬拜邪神。上帝派他的儿子耶稣降临世上,替世人赎罪。上帝是独一真神,人们应当只信上帝,不拜邪神。人只有信仰上帝,灵魂才能得救,到末日审判时,灵魂才能升入天堂;不信上帝、崇拜邪神偶像者,下到地狱。可见,在创立拜上帝教初期,洪秀全的宗教神学观念没有超出《劝世良言》的范围。
  -----------------------------------------------------------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46。
  -----------------------------------------------------------
  拜上帝教的简单教义基本上也是基督教的翻版。
  1)关于"三位一体"。在基督教里,上帝、耶稣和圣灵是三位一体的,但《劝世良言》对三位一体讲得很含糊,洪秀全自然不能明白。直到1847年,他到广州从罗孝全研修基督教知识后,制定了《天条书》,写道:"赞美上帝为天圣父,赞美耶稣为救世圣主,赞美圣神风为圣灵,赞美三位为合一真神。"这表明洪秀全在读过圣经后,接受了它的说法。但他仍不懂得"三位一体"的真正含义,因而暂时附和基督教的说法。后来发现"三位一体"不符合他的需要,遂在批解圣经时,转而批驳了"三位一体"的说法。
  2)关于天堂地狱之说。拜上帝教认为,肉身之外,有不灭的灵魂存在。
  人死后,灵魂或升天堂,享天福;或落地狱,受永苦。甚至在1847-1848年写成的《原道觉世训》中,仍采用这种说法:"死后魂升天堂,永远在天上享福";"死后被鬼捉,永远在地狱受苦"。天堂地狱,是人们死后灵魂的归宿。完全因袭了《劝世良言》和基督教的说法。至于明确提出建立人间天堂,并以之鼓励将士斗志,则是金田起义以后的事。
第 60/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