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 《天父诗》,《太平天国)(二),页435-436。
  ② 《天父诗》,《太平天国》(二),页495。
  ③ 《天命诏旨书》,《太平天国》(一),页66。
  ① 张德坚《贼情汇纂》卷3,《太平天国》(三),页110。
  -----------------------------------------------------------

 
三、权力结构与权力斗争的历史考察
  在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权力结构呈高度封闭的集权架构,而中枢决策系统居于最高层次,不受其他权力系统的监察和制衡。并且,决策系统总是围绕政治强人运作,领袖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他的意图、指令常常是决策的重要源泉。一般说来,君主以强人姿态主宰中枢决策系统的运作,决断和处置王朝的各项重大事务。权臣则由君主甄拔、辅佐和赞襄决策。有时权力发生位移,决策核心被权力臣据有,形成强人操作的局面。参与决策者,甚至君主,都得屈从这位强人的意向和判断,其时,强人的身份地位虽有不同,但君主专制的实质未变。
  我们已经指出,洪秀全追求的政治体制仍然是以天王为权力核心的君主专制,可是,就中枢决策系统的实际运作进程而言,天国的君主专制权力核心却发生曲折的转移和演变,而且伴随着围绕权力分配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使天国政局发生多次变异和动荡。
  1847 年,洪秀全进入紫荆山,执掌最高权力,与冯云山共同决策,把拜上帝教传播到其他若干基地,建立了总部对各基地的垂直领导。这一时期权力系统运作程序如以下图示:程序表明,此时决策系统呈一元架构。洪秀全居独尊地位,冯云山远见卓识,忠诚可信,辅佐洪秀全草创组织,宣传发动,双方并无掣时和芥蒂。决策层次简化,颇具效率,有力推进了传教活动。洪冯同心共志,洪秀全密藏山乡,不多露面,从事教义阐发和编造预言神话,领导拜上帝、毁偶像的宗教斗争,在信徒中树立神人同体的特殊形象。洪仁玕说:洪秀全"常将此等天理、物理、人理化醒众人。而众人心目中见我主能驱鬼捉怪,无不叹为天下奇人,故闻风信从。"①至于具体宣传和组织工作,日常教务活动指导,总部常规管理,皆由冯云山统筹指挥。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51。
  -----------------------------------------------------------
  1848 年,事情起了变化。冯云山被拘入狱,洪秀全失去决策助手,中枢出现权力真空,他对各基地头目的统御程序发生故障,权力运作出现严重困难。紫荆山教众首当其冲,处于失控状态,人心因此涣散。杨秀清、萧朝贵乘势脱颖而出,相继玩弄"降憧"巫术,分别诡称天父、天兄附身,稳定众心,度过危机。洪、冯面对杨、萧控制家乡信徒的实力地位,决定妥协让步,承认杨、萧天父和天兄代言人的身份,接纳他们进入中枢决策系统,与冯云山共同主持总部常规事务。于是,决策系统出现二元架构,洪、冯和杨、萧构成两大层面,共同控制中枢权力。在实际运作中,杨、萧隐然凌驾于洪、冯之上。他们以天父、天兄名义,通过巫术,屡次下凡,口述"圣旨",由洪秀全跪受认可,构成决策主要源泉。就已经发现的《天兄圣旨》考察,举凡洪秀全行踪、洪的家属安置、家事处理、各基地人事变动、活动方略、奖惩事宜、中枢重大决策与日常事务、未来军师人选、团营的指挥组织,??无不由天兄决断,洪秀全总是唯诺受命。天兄如此,天父的决策地位可以想见。天父天兄下达圣旨后,洪秀全据以决策,杨、萧、冯商定落实,转化为方针政策及举措,再输出各基地头目实施。其权力运作程序如下图所示:图表显示,杨、萧不仅控制决策系统的程序化运作,而且直接越过洪秀全的世俗决策核心权限,迳直以天父天兄圣旨,向中枢首领洪、杨、萧、冯,或各向基地头目,宣布决策,甚至向教众发布号令,有时单独召见,有时集体宣旨,皆由杨、萧视情随意决定,形成决策系统的非程序化运作。这样,洪秀全、冯云山与各基地头目之间的垂直领导体系遭到损害,杨、萧除了透过参与总部决策指挥各基地事务,还以天父天兄名义,直接管理和领导各基地头目,进一步制衡和压抑洪、冯的权力。洪、冯承认他们天父和天兄代言人的特殊地位,认可他们的"圣旨"具有最高权威,并带头遵行;杨、萧又提出,在天王以下,设军师职务,主持军政事务,洪秀全向"天兄"许诺,军师将由杨、萧担任,使他们执掌实权,洪秀全则成了挂名天子,这就是"虚君制"的缘起。
  洪秀全梦寐以求的天子地位虽然并未动摇,但是,天子最高的决策权力被剥夺了。因此,"虚君制"绝非农民民主主义的产物,而是权力争夺和再分配的结果。洪秀全迫于力量对比的客观态势,接受了这一安排;杨、萧为了保持和强化自己的最高权威,需要这一架构。两大层面相互利用和妥协,构成了"虚君制"的二元权力架构。
  但是,二元权力架构是不稳定的,两大层面的矛盾和冲突不时发生,在矛盾没有公开暴露时,冲突表现为潜在的暗流, 实质上是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
  及至洪秀全在永安分封诸王,而且明确宣布,东王节制诸王,从此,杨秀清总理军政,"站在陛下",并与萧朝贵联衔发布诰谕,宣示天下军民。当然,同时又借天父、天兄名义,控制最高决策权力。其中枢权力运作架构如下图所示:这一架构确立不久,冯云山、萧朝贵先后牺牲。洪、杨都损折了各自得力盟友,权力结构出现大片真空,理应由韦、石递补。可是,杨秀清并未擢升石达开为军师,韦昌辉也未能取代萧、冯权力。相反,萧、冯控制的权力被东王接管。因而,杨秀清总揽一切,严密控制洪秀全的政治活动,排斥和压制韦、石及秦日纲、胡以晃、陈承瑢等实力派的势力扩展。建都天京后,东王府成了决策和施政中心,杨秀清及其幕僚议定军国大事,形成决策源泉,再透过法定程序制定政策、法令,输出实施。天王府不过是礼仪上的决策机构,洪秀全对东王府的决策照例"旨准",再交由东王府立法执行。其权力系统运作架构如下图所示:湘军情报头目张德坚对太平天国决策系统的运作展开一番考察,写道:杨秀清"为正军师东王。??一切号令皆自伊出。"而"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太平天国军政事务决策,"皆杨、韦、石三逆密计妥协,大事则登伪朝面奏,小事即具伪本章入奏,亦有时事过方奏,或竟不奏者。"当杨秀清"凡有军务议定奏上,无不准者,每批'旨准'二字。"取旨后,再由东王输出实施。可见,杨秀清居于决策枢纽,洪秀全"画诺而已",不过是一方橡皮图章,使杨的决策合法化。同时,杨秀清又居于行政枢纽,发号施令,贯彻与落实自己的决策。而且,他还有便宜行事权力。可以"事过方奏,或竟不奏者"。洪秀全不敢过问。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刑赏生杀、升迁降调,应由天王决定。其实,杨秀清"皆专决之",洪秀全只能画诺旨准。至于文武调遣,将士转战,则由杨秀清颁给"将凭一张,用黄洋绉写好,铃盖双印,准剧贼在外先斩后奏。"北伐、西征的战事指挥,诸王出征和活动,均由杨秀清主断决定,洪秀全很少与闻。可见,杨秀清连程序上的旨准也不完全遵行,决策运作带有较多的随意性。因而,严重削弱和损害了洪秀全的皇权,天王追求的"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的专制权力,变成了"生杀由东王,天王莫得违"的大权旁落。洪秀全只得孤居深宫,韬光养晦,待机行动,收回被架空的皇权。杨秀清还垄断输入信息。其权力输入系统运作程序是:"凡军务,群下具禀韦昌辉、石达开,谓之禀报,昌辉揣度可行,则转禀杨逆,谓之禀奏。杨贼若准,始转奏洪贼,以取伪旨。其实其事已由杨贼施行。凡紧要奏章若无杨逆伪印,洪贼不阅,故一应奏章必先送杨贼处盖印,虽昌辉自奏亦不能迳达。"①英国使者麦华陀与包令访问天京后,向驻华公使报告说:"东王在他们的政体和宗教体系中是原动力。"他们与不少清朝将帅、文人一样,认为洪秀全"是否存在,是有重大疑问的事。"①由此可见,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在权力结构中,严密控制着决策、输出、输入等各大系统的运作,天王专制实际上成了东王专制。虽然就政治体制而言,并没有实质变异;但就权力运作程序而言,杨秀清"一切专擅,洪秀全徒存其名"。显然,这被洪秀全视为违悖法定程序,严重侵害了天王权力。迫于杨的权势实力,他也无可如何。因此,太平天国的君主专制体制实际上由杨秀清驾驭。
  -----------------------------------------------------------
第 58/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