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种体制下,不但天王与诸王有着严格的君臣之别,就是诸王之间也是不平等的,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异。诸王之中,东王地位最高。早在1851年,太平军在茶地时,洪秀全就规定"行营、坐营铺排","今宜听东王(时封中军主将--引者)将令"①。永安封王时,又规定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②。这就把军政全权交给了杨秀清,加上起义之前,杨就已取得了代天父传言的宗教大权。因此,杨的地位仅次于天王,在其他诸王之上。定都以后,一般军政事务都在东王府处理,北王、翼王虽也可参与其事,但主要由东王裁决,并上奏天王取旨。北王为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1853 年4 月,文翰访问天京时,翻译官麦多士曾与北、翼二王谈话,他在其叙话录中写道:"北王阶级高于翼王,故后者只注视恭听,不与吾直接谈话。北王向其注视
或交谈时始开口,然亦不过寥寥一两句耳。"③可见,北、翼二王地位是不平等的。至于1854 年加封的燕王、豫王更次之,位在四等。王以下有侯,侯以下又是朝内官、守土官、军中官等等。上至天王,下至两司马,都有着森严的等级。无论朝仪、称谓、冠服、旗帜、仪仗、文体等,无不体现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别。如玺印,天王玺印8 寸见方,东王印长6 寸6 分,宽3 寸3 分,以下依次递减,至两司马印长2 寸5 分,宽1 寸2 分半。旗帜:天王旗约长方一丈内外,以下依次递小,至两司马旗帜长宽2 尺5 寸。弁夫:天王64人,东王48 人,??下至两司马4 人。如此等等。这种等级规范,必须严格遵守,如有冒犯,则"斩首不留"。
-----------------------------------------------------------
① 《洪秀全集》,页178。
② 《洪秀全集》,页182。
③ 《太平天国》(六),页902。
-----------------------------------------------------------
官僚体制的底层,便是士兵、农民、妇女与其他平民百姓。起初,这些上帝子女还被看成是"兄弟姐妹",但后来,他们却变为"小民"了。杨秀清就时常告诫:"尔等小民,弗违弗忘,如敢逆天,即为蚩顽,戮拿汝等,家破人亡。"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官兵之间"寝食必俱,情同骨肉","无参拜揖让之仪",体现了起义官兵生死与共、患难相分的平等精神。但是,建都以后,随着职官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建立,官兵之间亲密、平等的关系被尊卑上下的各项礼仪所代替。界限逐渐严格,以至下级官兵动辄冒犯,立遭杀身之祸。天朝明文规定:东、北、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及百姓,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凡辱骂官长者,斩首不留","凡备尊官自外入,卑小官必须起身奉茶,不得怠慢。"②对士兵"毛细之过,答且不足,辄律以斩首。"③官兵之间平等意识不断淡化,渐至生成一道道森严的等级制鸿沟。
-----------------------------------------------------------
① 《太平救世歌》,《太平天国印书》(上),页144。
②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页230。
③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页181。
-----------------------------------------------------------
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域,农民多少不等地得到一些土地,负担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他们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改变,仍处于社会底层。《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农民的职责:"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上。"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除生活必需外,其余皆上交国库,过着平均而又寡欲的生活。尽管如此,农民仍必须"力耕",否则,"情农者有罚"。农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服从,没有自主自由。正因如此,《制度》动辄把一些违背天朝法纪的官员"黜为农":"官或违犯十款天条及逆命及受贿弄弊者则为奸,由高贬至卑,黜为农";"凡滥保举人者,黜为农";"凡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凡在上保升奏贬在下,诬则黜为农";如果奏准贬官"或贬下一等,或贬下二等,或黜为农";每礼拜日,诸官须依职份虔诚地做礼拜,讲圣书,颂上帝,"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到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天国地方政权从允许地主收租,到保护地主收租,甚至派兵镇压农民抗租。这些都表明,农民仍然处在卑贱的社会地位。
中国妇女在历代封建社会中,都处于极低下的地位,在太平天国区域内也不例外。尽管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两广地区许多劳动妇女纷纷投身于革命洪流,和男子一道并肩作战,冲锋陷阵,且"勇健过于男子",使"官军每受其创";太平天国某些政策制度也照顾到妇女的利益,使妇女的地位一度较前有所提高,但远未达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程度。太平天国虽设有女军、女官,但女军"皆伪王亲属",女官不是"功臣忠臣之妻,即是功臣忠臣之母",她们任官"非尽从其功之大小也",劳动妇女因战绩而被提拔为女官的极少。随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特别是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思想逆转和儒家礼教恢复,妇女的地位不断降低。一般妇女要从事修整宫殿、挖池筑城等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她们仍然受到儒家礼教的束缚。洪秀全批准刊印的《幼学诗》和他亲笔写的《天父诗》中,就充斥着"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宣扬"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女道总宜贞",要妇女从一而终,即使丈夫死了,也要受寡守洁。还宣扬"夫道本于刚","河东狮子吼,切莫胆惊慌",提倡对妻子采取刚强的大男子主义。在"子道"里,鼓吹"子道刑于妻","妇言终莫听"。严格按儒家礼教要求内廷宫女,要她们"细声细气配太阳"①。还规定了"十该打":诸如服事(侍)不虔诚,硬顽不听敬,起眼看丈夫,向王不虔诚,躁气不纯静(净),讲话极大声,有喙(嘴)不应声,面情不欢喜,眼左望右望,讲话不悠然等等都在该打之列。又有"四不准":即不准多喙争骂、响气喧哗、讲及男人及"谎邪"。②这些苛刻要求,使后妃宫女的人身与地位形同奴隶。再如手工业工匠按其特长,分别编入诸匠营和百工衙,进行生产,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实际上是为太平天国无偿服劳役,其地位也是很低下的。避讳制度是等级制的另一重要表现。洪秀全钦定刊行的《敬避字样》规定了近百个避讳字词,有"圣讳,庙讳、御讳",有关人名、地名、物名、事件等等都要避讳,还规定"依字义之尊卑或四抬、三抬、二抬、一抬,不得些读。"为了避讳,又新造了"尘"、"洸"、" "等离奇古怪的字。
其避讳面之广、森严和繁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太平天国还实行职官世袭制。 1851 年颁行的《太平礼制》就明文规定诸王世袭。同年在永安又规定:"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③《天朝田亩制度》又明文规定:"功勋等臣,世食天禄。"总之,天朝官员,从最高的天王到最低的两司马,一律世袭。不但男子为官有世袭,女官也有世袭,甚至女可以袭男,如"夫为检点,被官兵所歼,其妻女亦封为检点伪职。"①这种世袭制,就把等级制永远固定下来,为官者,世世为官;为农者,世世为农。
可见,洪秀全在创建新朝时,基本保留了历代封建王朝政治体制中的主要部件:君主专制、官僚制度、等级制、世袭制。在皇权主义思想主导下,他首先把自己置于主宰一切的独尊地位,破坏了他与官兵、人民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他又按照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建构了新朝的权力体系,把人分成尊卑贵贱的等级,同时,赋予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从而破坏了他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平均平等的理想社会秩序。随着建都、内讧,洪秀全不断强化皇权和等级制度,各级文武官员也都力图维护和扩展他们的权益,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日益加剧,平等平均思想也就相应趋于淡化。洪秀全的平等平均理想被世俗的权力斗争所隐没。皇权主义与封建主义则是引起这种蜕变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