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
  ① 汤氏辑《鳅闻日记》卷上,《近代史资料》,1963 年第1 期,页81。
  ② 汤氏辑《鳅闻日记》,《近代史资料》,1963 年第1 期,页90。
  ① 《自怡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四),页401。
  -----------------------------------------------------------

 
第五章思想结构之强化层面──皇权主义
  洪秀全是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具有朴素但却强烈的平均平等观念。但他与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无法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从而,在思想结构中保持着浓烈的皇权主义层面。从1837 年异梦升天,自居"真命天子"伊始,直到晚年的"父子公孙坐天下",洪秀全奋斗不息的目标之一,就是洪氏王朝的太平一统,万世一系。与其他农民起义领袖不同,洪秀全的皇权主义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精髓是皇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皇权意识是洪秀全走上反清道路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其反清思想产生初期的基本层面。
  1837 年的科场失利引起的反弹,是洪秀全反清思想萌发的直接契机,也是他皇权主义急剧发轫的动因。并且,反清思想、皇权主义与他的宗教思想相互沟通揉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思想结构。拜上帝教创立之前,皇权主义往往是他反清思想的突出表现;起义之前,限于清廷的政治恐怖和镇压,洪秀全把反清思想寓十皇权主义和宗教思想之中;武装起义之后,反清思想跃居主要层面,皇权主义透过建立政权、制度等形式得到体现和确认。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领导集团内的二元权力结构,对皇权思想的发展有所制衡,平均平等思想则相应强化。可是,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排除所有首义诸王,确立了名副其实的天王专制,其皇权主义不断强化,最后,成为思想结构中的主导层面,反清遂逐渐蜕变为改朝换代的政治斗争。而宗教思想则为皇权主义与反清思想提供理论和神学根据。可见,在不同时期,三者在洪秀全思想中的地位不同,需要展开具体的历史考察,才能比较客观地再现洪秀全皇权主义曲折发展和演变的心路历程。
  洪秀全皇权主义从其演变过程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定都天京前为第一个阶段,其皇权主义先表现为对真命天子的梦想与追求,继而,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他的帝王梦幻逐步变为现实;定都天京到天京事变前为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因权力斗争和建国需要,其皇权主义日渐膨胀,但在实践上受到杨秀清的制衡;天京事变后为第三个阶段,是洪秀全皇权主义急剧强化和泛滥时期。

 
一、真命天子:从梦幻到现实
  洪秀全出身农村清寒儒生,所受的儒学教育使他自幼确立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忠君爱国则是儒学政治教化的核心内容。一般儒生是不可能萌生反抗朝廷、自命天子的叛逆意识的。洪秀全也是如此,因而他刻苦求学,企图通过科举道路改变现状,个人的抗争意识由此强化。可是,贫苦农民家庭与清朝政权之间缺乏社会联系,而是深受压迫与剥削,这使洪秀全对清朝的认同感日渐疏淡。屡试不售,则萌生不满情绪与叛逆意识。并且,在他看来,清朝是满族政权,其统治中国和亿万汉人是不符合儒家教导的"夷夏之辨"的,而且,清朝腐败残酷,使汉族人民无法生存,理应被推翻。同时,他感慨中华无人起来举义抗争,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意识驱使洪秀全承扣领导反清大业的重任,真命天子意识遂与之俱生。 1837 年落榜后,病中所得升天受命、下凡诛妖的异梦,自命天王的举动,自喻"金乌"的反清诗作等等,表明洪秀全的反清与真命天子意识同时产生,并相互结合。1843 年落第,使他更对清廷愤恨绝望,发誓自己开科取士。本来,源远流长的儒学教育与科举制度使得传统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及道德教化,把"为万世开太平"视为己任。首先,他们怀着这样的抱负投身科场,试图入仕执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洪秀全科场屡挫,而救国救民的抱负、改变个人贫寒处境的强烈诉求,都没有放弃。洪秀全认为,清朝是非正统的异族王朝,正是国家、民众和他自己遭受一切灾难的祸源,因此,在认同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谋求救国救民和个人解脱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另谋出路。其时,天地会在广东秘密活动,"反清复明"口号在社会上颇为流传,对洪秀全深有影响。同时,洪秀全熟读历史,揭竿而起,推翻暴政,改朝换代的史事不乏例证。而刘邦、朱元璋之流出身农民而成大业,更使他向往。因而,他决定走体制之外的抗争道路,挺身而出,领导反清大业,开创新朝。
  洪秀全立志反清后,更加关心和注重社会现实。鸦片战争后,国困民穷、危机四伏的时局,更使他痛心疾首。他由批判科场舞弊转而猛烈抨击清廷。同时,他强烈向往唐虞三代大同之世,为此,他赋于自己新的使命,领导推翻清朝的斗争,建设光明美好的社会。洪秀全的帝王意识是与救国救民的理想共生的,他要仿效三代明君,解救人民苦难,重建大同社会。科举失败,使洪秀全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和崇拜心理大为减退,因而,易于接受和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某些观念。《劝世良言》中许多前所未闻的新观念和宗教救世精神引起了他的共呜。他不但接受了《劝世良言》中不拜偶像、独尊上帝等教义,而且坚信,这本书是上帝特赐于他的。他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上帝的启示,担负着宣传拜上帝、斥偶像的救世使命,由此产生一种宗教救世主的自我意识。
  治国平天下的功名意识,是他帝王思想的最初源头,宗教救世主意识则是他帝王思想的曲折反映。洪秀全透过拜上帝教的宣传,把自己神化为上帝次子,奉天命下凡诛灭妖魔,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皇权神授的理论由此发轫,反清思想与宗教救世思想得以对接。但经过一段艰苦传教,收效甚微,反清思想转趋淡化,真命天子意识也因此有所收敛,洪秀全转入宗教救世,企图透过行正祛邪,整合人心,改变世道。但作为皇权主义的衍生物,其宗教救世主的意识空前强化。及至1847 年秋赴紫荆山基地,真命天子意识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复活,与反清思想仍然组成共生结构,而且,透过宣传、动员和组织教众,逐渐转化为社会实践。同时,他的真命天子地位也逐渐被拜上帝教的各级首领所认同,促使洪秀全皇权主义理念不断增强。
  不过,这种思想,在金田起义前,主要表现为真命天子的梦幻和自我构想上。在《龙潜诗》、《金乌诗》、《斩邪留正诗》、《吟剑诗》等诗中,他把自己比作"偷闲""在渊",等待风云聚会的"潜龙",有一批"龙虎将军""辅佐"的"金乌"。 1843 年,他在《真日诗》中,自比五百年一出的"真日",认为自朱元璋称帝距今五百年,现在是新的真命天子降临人间的时候了。这位真命天子的使命是解救"民悬",消灭一切害民的妖邪奸宄,建立太平一统的新朝。他在创立拜上帝教后撰写的《原道救世歌》、《百正歌》、《原道醒世训》等文章中,以救世主的身份,反复规劝世人独尊上帝,为善作正,教化人们,只有以上帝真道,"淑身淑世","正己正人",才能实现"公平正直之世"。 1850 年,拜上帝教众革命化情绪高涨,起义正在紧张准备,洪秀全手撰《近世诗》,更立志效法"明主"、"汉皇",去成就改朝换代的帝王大业。起义前,他就要各基地首领称他为"主"、"太平真主"、"太平王"。
  洪秀全的皇权思想,不仅体现在上述诗文及行动中,更体现在他编造的"升天受命"的政治神话上。这个神话的实质是君权神授。他反对封建神权,却又建立了具有无限权威的新神权。从神话中,我们看到洪秀全皇权意识的主要表现是:首先,宣传上帝万能。根据《劝世良言》,洪秀全声称,在冥冥高天,有位至尊、至大、至能的皇上帝。这位皇上帝,权威极大:宇宙之中,唯他独尊,别无他神,他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他权能无尚:"造化万物,管理万灵",人世问生死祸福、自然界风火雷电莫不由他主宰和安排。他心地极好,要使凡人免受魔鬼"迷惑缠捉",人们在世间受他看顾,升天得他恩爱。
  其次,君权神授。洪秀全以异梦为据,说他曾亲见到这个万能的皇上帝。皇上帝赐给他"宝剑一柄","印绶一个"、"金黄色美果一枚"。①这三件物品,不是上帝的随意馈赠,而是有其喻意的。"宝剑"代表着暴力,"印经"象征着权力,"美果"则指荣华富贵。把三者联系起来,意思就是,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新朝,作天下万国之主,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显然,这是洪秀全皇权思想的一种神化的表达方式。他还编造说,他是上帝次子,天兄耶稣胞弟,是"真命天子",上帝封他为"天王大道君王全",命他下凡诛妖救世。他还说,他本名"火秀",上帝给他改名"秀全"。"全"者,"人中之王也"。总之,他的地位、他的权力、他的名字,都是皇上帝授与的,他生下来就是天命真主。为了使人们实信不疑,他以各种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而且,由杨秀清、萧朝贵分别以天父、天兄代言人的身份多次表态,肯定异梦的真实和确凿,从而,使这种神话深入人心,化为普通常识。金田起义后,他梦寐以求的理想,逐步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太平军攻占武宣东乡后,他就登上天王宝座,终于实现了真命天子的夙愿。同时,加封五军主将、拱卫天王。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军民"山呼万岁"声中,前呼后拥地坐着轿子进城,把州署改作天王府,州署大厅改称"天朝",披黄贴金,绘龙画虎,又立后宫、贵妃,要人称后宫为娘娘、贵妃为王娘,俨然以封建帝王自居。在太平军攻打长沙时,洪秀全在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呼称万岁,并承历代帝王旧例,设置诏书衙,委专人随时随地记录他的言行。进入武昌时,排扬更加宏大,他和诸王着"古时王者服装,笙萧鼓乐,侍从数百人。"②驻湖北巡抚衙门,作为"天朝殿"。又下令大庆三天,一时间,整个武昌城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炮竹如雷。并铸造龙头金玺,挑选嫔妃,载歌载舞,大有帝王祝捷,普天同庆的气势。进入南京城时,更显出天子的威风排场:洪秀全"身穿黄绣龙袍,足踏黄绣龙鞋",端坐在16名舆夫抬的黄色大轿里,"舆前有旗帜数百面,鼓乐和大锣数十对,喧阗数十里;舆后有执戈矛的护卫万余人。"①道路两旁,诸王、文武百官和十余万军民下跪迎接。
第 53/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