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还从宗教的角度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正义性,他说: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救世主耶稣,皇上帝太子也,亦只称王已耳。天上地下人间有谁大过耶稣者乎?耶稣尚不得称帝,他是何人,敢腼然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自干永远地狱之灾也。
封建帝王和清朝皇帝"妄自尊大",擅改皇上帝尊号,自行称帝,犯了僭越大罪,理应当诛,永落地狱。
《太平天日》是洪秀全、冯云山于1848 年冬在家乡写成。它记载了洪秀全"升天受命"的神话。这个神话故事缘起于1837 年,当时不过是中国传统神话模式的再生。1843 年创立拜上帝教时,开始了修改和加工,主题是上帝授命洪秀全为真命天子。最后完成干1848 年。这个神话赋予洪秀全以神性,声称皇上帝曾接他升天,天母替他开膛剖肚,洗除污秽,出旧换新。他已不是尘世凡人了,而是天父之次子,耶稣之兄弟。天父指点他认清"凡间妖魔迷害人情状",赐他一柄宝剑,一方"金玺",命他下凡"斩邪留正"。又封他"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命他做统治天下万国的"真命天子"。
考察当时的背景,即可看出《太平天日》的推出具有两大政治意图。其一,就在1848 年,拜上帝教权力中心发生变化,杨秀清、萧朝贵脱颖而出,分别代天父、天兄发言,对教众发号施令,从而控制了紫荆山教众组织的权力。洪、冯原来的最高权力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他们先后返回花县,商定对策。洪、冯决定承认杨、萧的特殊地位,并与他们共同主持总部大政。同时,杨、萧则须承认与接受洪秀全的领袖和真命天子地位。为此,他们在花县撰写《太平天日》,继续加工和完善洪秀全升天受命的神话,公开向教众宣传教化。同时,萧朝贵以天兄下凡的形式,确认《太平天日》所记属实,在《天兄圣旨》中多次要各基地宗教首领认识洪秀全是太平真主。可见,《太平天日》的撰写和宣传,重要目的在于保持和维护洪秀全的真命天子地位,并使之深入教众心理,以因应权力结构的变异。其二,此时,拜上帝教众与官府、团练已成誓不两立之势,教众反迫害斗争愈演愈烈,军事化和革命化进程日趋加速。洪、冯为了推动即将来临的武装起义,在《太平天日》中,用宗教语言凸显了反清革命的政治含义,较之《原道觉世训》更具鲜明的政治暗寓。《太平天日》翔实描述了洪秀全大战妖魔的经过,他从第三十三层高天逐层战下,最后将妖魔头(阎罗妖)逐走,将妖徒鬼卒打入十八层地狱。在这里,阎罗妖不再只是上帝的对立面,而是上帝授命洪秀全在天上与凡间诛灭的对象。真命天子洪秀全奉天承命,承担统率凡间人民击灭现实社会中的阎罗妖的神圣使命,强烈暗寓着现世的反清革命、开创新朝的政治目标,为鼓舞和动员教众投身反清斗争预作舆论准备。
《太平天日》还编造了一个上帝指责孔丘教人之书错谬,并对这位圣人施以鞭笞的故事。看来,洪秀全感性地意识到,孔子的尊崇地位、儒学与历代王朝三者紧密结合,构成强大的传统精神力量,维护着清朝统治和现存社会秩序,这对拜上帝教的传播和反清革命事业都构成严重的障碍。因此,他借用上帝的权威,斥责和惩处孔子,否定儒学,企图扫荡传统的思想障碍。可是,洪秀全在《太平天日》中只能用神话故事贬低和丑化孔子,却不可能超越自身和社会的文化环境对儒学展开实质性的批判。
《太平天日》又一次强调了"斩邪留正"。1837 年洪秀全萌发反情思想时提出过"斩邪留正",1843 年又提出了"斩妖",但由于思想发展的曲折,1845 年在《百正歌》中,"斩邪留正"变为"正可制邪",主张用宗教教化和劝善手段改邪崇正,建设新的社会。但在《太平天日》中,他号召人们起来"杀妖杀有罪",还亲自持剑诛妖,连呼"斩!斩!",这一变化与他的反清思想跃升直接关联,这表明他决心领导教众走上斩邪留正的武装起义道路。
洪秀全在1847 年第二次入桂之后的行动和论著都表明,他开始坚定走上用暴力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武装斗争道路。至此,反清意识一直成为洪秀全思想结构的主导层面,驱策他排除重重艰难险阻,领导大平天国军民抗击中外反动势力血腥镇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