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还从宗教的角度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正义性,他说: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救世主耶稣,皇上帝太子也,亦只称王已耳。天上地下人间有谁大过耶稣者乎?耶稣尚不得称帝,他是何人,敢腼然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自干永远地狱之灾也。
  封建帝王和清朝皇帝"妄自尊大",擅改皇上帝尊号,自行称帝,犯了僭越大罪,理应当诛,永落地狱。
  《太平天日》是洪秀全、冯云山于1848 年冬在家乡写成。它记载了洪秀全"升天受命"的神话。这个神话故事缘起于1837 年,当时不过是中国传统神话模式的再生。1843 年创立拜上帝教时,开始了修改和加工,主题是上帝授命洪秀全为真命天子。最后完成干1848 年。这个神话赋予洪秀全以神性,声称皇上帝曾接他升天,天母替他开膛剖肚,洗除污秽,出旧换新。他已不是尘世凡人了,而是天父之次子,耶稣之兄弟。天父指点他认清"凡间妖魔迷害人情状",赐他一柄宝剑,一方"金玺",命他下凡"斩邪留正"。又封他"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命他做统治天下万国的"真命天子"。
  考察当时的背景,即可看出《太平天日》的推出具有两大政治意图。其一,就在1848 年,拜上帝教权力中心发生变化,杨秀清、萧朝贵脱颖而出,分别代天父、天兄发言,对教众发号施令,从而控制了紫荆山教众组织的权力。洪、冯原来的最高权力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他们先后返回花县,商定对策。洪、冯决定承认杨、萧的特殊地位,并与他们共同主持总部大政。同时,杨、萧则须承认与接受洪秀全的领袖和真命天子地位。为此,他们在花县撰写《太平天日》,继续加工和完善洪秀全升天受命的神话,公开向教众宣传教化。同时,萧朝贵以天兄下凡的形式,确认《太平天日》所记属实,在《天兄圣旨》中多次要各基地宗教首领认识洪秀全是太平真主。可见,《太平天日》的撰写和宣传,重要目的在于保持和维护洪秀全的真命天子地位,并使之深入教众心理,以因应权力结构的变异。其二,此时,拜上帝教众与官府、团练已成誓不两立之势,教众反迫害斗争愈演愈烈,军事化和革命化进程日趋加速。洪、冯为了推动即将来临的武装起义,在《太平天日》中,用宗教语言凸显了反清革命的政治含义,较之《原道觉世训》更具鲜明的政治暗寓。《太平天日》翔实描述了洪秀全大战妖魔的经过,他从第三十三层高天逐层战下,最后将妖魔头(阎罗妖)逐走,将妖徒鬼卒打入十八层地狱。在这里,阎罗妖不再只是上帝的对立面,而是上帝授命洪秀全在天上与凡间诛灭的对象。真命天子洪秀全奉天承命,承担统率凡间人民击灭现实社会中的阎罗妖的神圣使命,强烈暗寓着现世的反清革命、开创新朝的政治目标,为鼓舞和动员教众投身反清斗争预作舆论准备。
  《太平天日》还编造了一个上帝指责孔丘教人之书错谬,并对这位圣人施以鞭笞的故事。看来,洪秀全感性地意识到,孔子的尊崇地位、儒学与历代王朝三者紧密结合,构成强大的传统精神力量,维护着清朝统治和现存社会秩序,这对拜上帝教的传播和反清革命事业都构成严重的障碍。因此,他借用上帝的权威,斥责和惩处孔子,否定儒学,企图扫荡传统的思想障碍。可是,洪秀全在《太平天日》中只能用神话故事贬低和丑化孔子,却不可能超越自身和社会的文化环境对儒学展开实质性的批判。
  《太平天日》又一次强调了"斩邪留正"。1837 年洪秀全萌发反情思想时提出过"斩邪留正",1843 年又提出了"斩妖",但由于思想发展的曲折,1845 年在《百正歌》中,"斩邪留正"变为"正可制邪",主张用宗教教化和劝善手段改邪崇正,建设新的社会。但在《太平天日》中,他号召人们起来"杀妖杀有罪",还亲自持剑诛妖,连呼"斩!斩!",这一变化与他的反清思想跃升直接关联,这表明他决心领导教众走上斩邪留正的武装起义道路。
  洪秀全在1847 年第二次入桂之后的行动和论著都表明,他开始坚定走上用暴力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武装斗争道路。至此,反清意识一直成为洪秀全思想结构的主导层面,驱策他排除重重艰难险阻,领导大平天国军民抗击中外反动势力血腥镇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第四章思想结构的淡化层面──平均平等思想
  平等平均是洪秀全思想的淡化层面。所谓"淡化",有两重含义。纵向考察,平等平均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横面剖析,这种平等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平等,而是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向往平等权利愿望的反映,因而是比较初级和朴素的平等观念。并且,与洪秀全的皇权思想相比,平等思想在他整体思想结构中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淡化"层次。

 
一、平等平均思想的发轫: 从批判旧世界到设计新世界
  (一)朴素平等平均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说:"平等的观念,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因而这种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①这就是说,平等观念不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平等要求。洪秀全的平等平均也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内容。
  要求平均、渴望平等,是处在剥削和压迫下农民的本能的阶级诉求,对贫寒出身的洪秀全,这种本能表现得更为明显、迫切。他生长在农村,对广大农民所受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具有深切感受;同时,对封建末世社会上种种不公平、不平等的邪恶现象看得真切、具体。他对广大农民所受苦难深深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深表不满,对清朝腐朽统治极为痛恨。因此,洪秀全立志"解救民悬",使贫苦农民摆脱贫贱的地位,求得温饱和安全。他曾赋诗表示要"擒尽妖邪"、"收残奸宄",铲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四海一家"、"太平一统"的理想社会。可见,贫苦农民对政治和经济权利的诉求是洪秀全平均平等思想产生和形成的阶级基础。洪秀全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客观现实,体现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阶级愿望。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炮舰打开中国大门。随着政治和经济侵略的扩展,基督教也公开在通商口岸传播。广州首当其冲,这对广东沿海地区的社会思潮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洪秀全生长在广州北郊农村,亲身经历鸦片战争的剧烈冲击。战后农村经济的残破,社会矛盾的激化,天地会的活跃,群众反侵略斗争的高涨,都使他深有感触,坚定了救世救民、建立美好社会的志向。而且,身处开放地区,他较早接触基督教,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合理成分,使自己原有的平均平等观念发生某些变异,出现一些新的因素。但总的说来,西方资本主义对整个中国社会影响还是很微弱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所衍生的封建意识形态仍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洪秀全长期所受的传统懦学教育,都对他学习和接受两方文化产生极大的制约力。因而,洪秀全的世界观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彻底的转化,难以超越传统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羁绊,其平等平均思想还只能局限在传统的、朴素的层次。
  (二)《三原》平等平均思想剖析
  洪秀全出身贫寒儒生,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当然全盘接受,这些说教严重束缚着他的思维范围和方向。虽然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感不满,对贫苦农民的悲惨处境怀着深切同情,但他自忖无力救世救民。因而,在青少年时代,他曾长期埋头科举,企图在仕途上寻求出路,改变自己贫寒的社会地位。可是,科举屡挫,前途绝望,使他与贫苦农民的思想距离大为缩短。他开始把贫苦农民和个人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救世救民的志向由此发端。
第 39/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