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① 《原道觉世训》写作时间有两说:一说作于二次入桂以前,一说作于二次入桂到紫荆山之后。这里从后说。
  -----------------------------------------------------------
  环境氛围大不相同,因而其思想观念又发生新的革命转变。前两篇《原道》文章中,洪秀全描述的是宗教救世方案,而不是革命救世的蓝图。在《原道醒世训》中,他虽号召上帝子女去实现公平正直之世,但实现方法却不是采用革命的手段。他说得很明白,要大家去寻找"水源木本",认清上帝是"老亲",是大家共同的天父,认识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姐妹,大家都应遵守上帝诫条,不要尔吞我并,不要陵夺斗杀,人人"量宽","心好",那末,陵夺斗杀之世就可以一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了。显然,这里没有一点为革命制造舆论的含义。当然,宗教救世与革命救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救世"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但在救世手段上又是有区别的。宗教救世就是以劝善方法改邪归正,革命救世就是以革命手段斩邪留正。一旦在救世方法上由劝善转变为革命时,救世理论就质变为革命思想。洪秀全在二次入桂以后,思想有了发展,写成了《原道觉世训》这篇点睛之作,提出了以革命手段实现公平正直之世,修正了以前的错误,这就把他宗教救世思想纳入他反清革命理论之中。还有学者认为,洪秀全在《原道救世歌》中反对"行杀害",指斥白、项、黄、李为"嗜杀人民"的"草寇",鼓吹"杀一不辜行不义,即得天下亦不为",因此断言他公开反对农民起义,由此推理,似乎洪秀全走到了反清革命的对立面。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首先,从《原道救世歌》通篇文章看,它是针对一般民众(包括乡村中小地主)宣传他的教义和主张,宣传对象并不包括掌握权力的上层统治阶级,反对"六不正"是一般群众处理相互关系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这里并不涉及他们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行杀害"是"六不正"之一,自然也在反对之列。因为这些民众都是"兄弟",是上帝"赤子",他们相杀是同类相残。从文意上看,他是反对下层群众之间行杀害的行为,并非反对诛灭邪恶势力。正因如此,洪秀全后来一直把反对行杀害列入十款天条,作为宗教诫律和夭国刑法,并要求信徒21 日内熟记,以严禁天国军民内部的暴力行为。所以,这种反对行杀害与他后来发动起义、消灭清朝官兵是毫不冲突的。其次,洪秀全饱读儒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儒学看来,白项黄李是杀人盈野的"草寇",这种观点必然传递给洪秀全。他接受了封建史家"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对同样是起义起家但成功为皇帝的刘邦、朱元璋,则推崇褒扬,作为效法的典范,而把败而为"寇"的项黄李作为谴责的对象。因而,就《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内容而言,洪秀全的平均平等思想尚未与以前的反清思想对接,从而构成比较完整统一的思想结构。看来,因外出传教,发动群众展开宗教斗争遭到挫折之后,洪秀全对反清谋国的艰难深有体会。返乡之后,孤居塾中,闭门著述,探索救世救民的真理,因此与广大民众的反侵略、反纣建斗争发生隔离。其思想结构中,反清革命与真命天子意识转趋淡化,他企求透过宗教信仰的灌输,使人们确立崇拜上帝的观念和习俗,并大力展开劝善诫恶的教化宣传工作,实现《礼运篇》中的大同社会目标。洪秀全着手把基督教的平等平均观念与儒学大同思想对接起来,设计了未来的太平世界,使自己的思想发生新的变异,较之传统的改朝换代以解民悬的目标追求,显然更加深刻和创新。因此,我们从三篇著作中发现,前一时期的亟欲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思想和行动,被长期持续的精神教化所替代。洪秀全找不到推翻旧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只得寄托于精神力量的持久映射和发挥,以改造人们的思想境界,从而曲折地改变旧的客观世界,达到救世救民的目标。
  由此可见,洪秀全这一时期的活动,属于宗教救世性质,著作也充斥着宗教道德说教,看不出有反清革命的倾向。但是,他的反清革命思想并未消弭,而是再次潜居思想深层,只是在议论时势时,对个别知已私下流露蕴蓄日久的反清情绪,却并没有在近期内准备革命的打算。这与他1843-1844年和1847 年二次入桂以后,反清革命思想在他诗文和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相比,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事实表明:1845-1846 年,洪秀全思想主流发生了变化,宗教救世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反清革命思想则退居幕后。
  洪秀全的反清革命思想退潮,还与他深受儒家"修德受命"的思想影响有关。儒家典籍《尚书》等有甚多文字记述尧舜禹汤文武,修有大德,是以上帝眷佑,以大命集其身,使君临天下,抚绥万方。此种修德受命的古训、亦必传递于深受儒学熏陶的洪秀全。他在这时的著作中,多次援引了这种古训和事例,诸如:"德合天心天眼开","夏禹位罪文献洛,天应人归无可猜,""禹稷勤劳忧饥溺,当身而显及后狂","周文孔丘身能正,陟降灵魂在帝旁"??,表明他也是深信修德受命之说的。洪秀全还自认为与黄巢、李闯王等起义者不同,并非那种不顾修德而伪造符命,达到夺权或篡位目的的"野心家"。他以梦为真,确认自己受有天命,但尚需努力修德,才能得到民心。于是,他决心转入宗教救世的教化工作,以补上"修德"这一课。因此,他停止了反清革命活动,潜心"修德":返回家乡传教,劝人信拜上帝,不拜邪神;宣传惩邪崇正,以挽救颓风,树立正气,从而使人们自觉修德济世,"正已正人",以实现天下太平。而且,他讲求"淑身",严格要求自己。洪仁玕回忆说:洪秀全自拜上帝后,"人格完全改变,其态度高尚而庄严,坐时体直容庄,双手置膝,两脚分列而从不交股,辄正襟危坐,不俯不仰,亦不斜倚左右,如是历数小时无倦容。彼目不斜视,亦不反顾,行时步履不疾不徐,常现庄严态度,自后寡言鲜笑。①可见,洪秀全这一时期的思想言行,仍然在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教中盘桓。
  -----------------------------------------------------------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62。
  -----------------------------------------------------------
  (四)1847:新的起点--领导反清革命大业
  正当洪秀全转向宗教教化救世的同时,他的战友冯云山却坚持反清革命道路,不因一时挫折而改变初衷,而是在桂平紫荆山区,深入山民和烧炭工,积极宣传拜上帝教,并以宗教纪律约束信徒,初步建立草根型的宗教组织。冯云山具有宣传和组织天才,素怀反清谋国大志,为人谦逊忠诚,作风扎实严谨,任劳任怨,而且富于学识,策略灵活,善于与各阶层人士交往。通过二年多的艰苦努力,他发展了信徒约3 千人,创建了策一个初具规模的反清基地,为洪秀全的反清革命大业准备了一支有组织的群众队伍。这是洪秀全反清思想第三次跃升的重要物质因素。
  就洪秀全思想演变的脉胳考察,他在1847 年上半年赴广州从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道。此时,广州人民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反对英人入城的斗争,这对洪秀全的思想变化发生重要影响。他从"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粤东之民骎骎乎玩大府于股掌间"①的事实中,看到了群众的力量,进一步认清了清朝统治力量的虚弱与腐朽。他感到"心中似乎在一种模糊状态下"的"爱国幻想可能有一个实现的机会"②,因而,他判断反清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
  -----------------------------------------------------------
  ① 夏燮:《粤氛纪事》卷1,页1。
  ② 《中国人及其叛乱》,转引自茅家琦:《太平天国兴亡史》页24。
  -----------------------------------------------------------
  在学道期间,他撰写了宗教论文,叙述了1837 年的奇梦,论述自己将要"南面为王"的真命天子意识,使罗孝全大为惊诧。看来,此时他的反清思想又在跃动和回升。于是,学道结束后,他立即奔赴广西,寻找冯云山。而冯云山在紫荆山区开创的兴盛局面更给他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他看到拜上帝教这个精神武器在冯云山几年艰辛努力下,终于转化为初步的物质力量,更感到先前的抱负和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于是,他的宗教救世思想从支配地位迅速退居次要地位,反清革命思想第三次上升,成为他思想意识的主流。
  洪秀全一到紫荆山,立即感受到拜上帝教所产生的强烈精神氛围和信徒的强大力量。拜上帝教不再是他头脑中艰苦思维的精神产物,而被冯云山物化为一支群众队伍。原来,他一直追求的以宗教发动群众的目标,如今经冯云山艰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紫荆山的现实对他一度沉溺的宗教救世思潮不啻是一种否定,而促使他回复到1843-1844 年的目标和手段的实践。更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冯云山把"洪先生"奉为教主,处处突出这位宗教领袖的至尊地位,把紫荆山区的一切进展和成就都归结为这位领袖的启迪。洪秀全原来的真命天子意识得到众多信徒的认同,更加坚定和膨胀。当然,此时,他不会公开亮出反清立业的政治目标,更不会立即向教众自命天子,而是继续展开冯云山行之有效的传教工作,逐步推进宗教斗争,以扩大基地和教众队伍,积蓄反清力量,等待时机,准备起事。
  洪秀全、冯云山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力传教上。拜上帝教迅速逾出紫荆山,波及两广若干州县,至起义前夕,已有教徒二三万人,基地十余处。洪、冯在紫荆山建立总部,各基地建立组织网络,严格遵守和执行拜上帝教仪式和十款天条,在广西形成一支具有统一宗教信仰、严密组织纪律的政治力量。同时,洪秀全开始发起捣毁偶像和宗祠神庙的宗教斗争,引起地主团练的仇视和反扑,教众为了自己和反对迫害而自发武装反抗,酿成教众和团练间的流血冲突,从而出现革命化和军事化的猛烈势头。
  洪秀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撰写宗教文献,以充实思想武库,因应新的形势,提升舆论的层次和力度。《原道觉世训》与《太平天日》是此时的代表作。
  《原道觉世训》是洪秀全1847-1848 年间所作,是一篇用宗教语言写成的社会政治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洪秀全提出了"阎罗妖"这个概念,指出,"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迷惑缠捉凡间人灵魂,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又说:"其一切无名腫毒者,类皆四方头红眼睛蛇魔阎罗妖之妖徒鬼卒。""阎罗妖"是一切妖徒鬼卒的总代表,是现实世界一切邪恶的根源。演绎成政治概念:阎罗妖就是指清朝皇帝,而妖徒鬼卒则是清朝的贪官污吏及一切效忠和追随清朝的封建地主。这就指出了打击的目标和对象。洪秀全还透过神妖的对立,把现实社会划分为"正"与"邪"两大阵营,突出了"皇上帝"与"阎罗妖"、"上帝子女"与"妖徒鬼卒"的矛盾和斗争。他自命皇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为凡间人民的主,而对封建皇帝神格化的阎罗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这里,洪秀全发出了战斗的号角,号召人民起来共同击灭阎罗妖及其妖徒鬼卒,显然暗寓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含义。
第 38/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