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心理素质上表现为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向往。农民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但不能从社会制度上认识受到剥削压迫的根源,而只是从感性认识出发,痛恨剥削者、压迫者,试图消灭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社会现象。其对策简单和直观地归结为平均主义。洪秀全就按照这一思维方式,设计太平天国的人间天堂。这正是平均主义社会的典型样板,表达了农民的理想和追求。
洪秀全的思维模式还有以下特征:
其一,模仿型思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垄断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封建儒学成为统治整个中国社会的官方意识,因而对农民也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洪秀全出身儒生,青少年时代就经受封建儒学教育,他在观察社会、确定政治体制和各项政策方针时,必然深受儒学思维方式的制约,从而出现模仿型的思维活动。如洪秀全一面批评历代皇帝,一面主张"尊周攘夷",模仿周天子,自称"天王"、"真圣主",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这一选择既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洪秀全模仿封建帝王思维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且,洪秀全还模仿《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甚至民间戏剧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实行了一些制度和规定。
其二,逆反型思维方式。由于农民阶级非常仇视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政策,试图提出自己的口号、纲领和政策,彻底消灭这种剥削和压迫。正因为阶级利益的剧烈冲突,农民对现实社会制度产生强烈的反弹心理,从而导向绝对平均主义的极端,在各项政策上也体现出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逆反心理。如洪秀全在进军金陵途中,谓概免三年田赋、剥夺地主财物分散给穷人、轻徭薄赋,提出完整的平分土地的纲领,等。这些口号、政策集中表达了农民心理上长期积聚下来的不满和愤恨,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对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号召力最大,但往往在实践中难以坚持到底。在革命高潮过后,因其无法实现而使革命斗争低落。
其三,反身后求型思维方式,表现为尚古、信而好古,如洪秀全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三代大同之世等,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但这些往往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反动性,难以实现。其四,力向前求型思维方式,如洪秀全要把宗教天国变为人世间的美好世界,它反映了农民向往未来美好生活,虽能 时激发农民革命热情,但因其过于超越时代,成为不可实现的空想,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行通,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这些简单、落后的思维方式,使思维主体的认识水平终究局限于事物的现象和以往的经验,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往往在现实中难以贯彻。当这种讯息通过现实反馈回来时,思维主体又往往别无新法而不得不同到现实。在找不到"开创新朝"的科学方法时,他只好"暂从凡间歪例",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旧的封建王朝的新朝;在绝对平分土地的方案无法行通时,不得不转而承认现有的土地关系;当一切财产和产品归圣库公有的做法碰壁后,也不得不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当废除小家庭建立天下一大家的大家庭的政策引得民怨沸腾时,他又不得不回到承认个体小家庭现实之中。
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落后的思维方式也使得洪秀全的思想水平始终未能超越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