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第五,太平天国的许多制度和政策,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和启发,如"十款天条"是依照《旧约》中的《摩西十诫》制定的。原始基督教主张一切财产公有公享,排斥私有财产,谁要隐匿金钱就会受到神的惩罚。②这些记载成为洪秀全实行圣库制度的重要根据。《圣经》中还有关于平分土地的记载:皇上帝诲谕摩西,要他插签分地,根据人们数量、按照列祖宗派之名,分给各人产业(土地),人多则多分,人少则少分。③这也引起洪秀全的重视,《天朝田亩制度》写道,(平分土地)"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给平分土地方案戴上上帝的神圣光环,提供了《圣经》的神学根据。
  第六,基督教中的消极思想内容也对洪秀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相信"原罪"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罪,承认自己"罪恶""滔天",表惟从上帝""勿信邪魔",抛弃"俗情",以"洗除罪恶,去旧从新"。
  他迷信上帝万能,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太平天国运动的胜利归结为有天父天兄的权能和保佑,因而陷入新的宿命论的泥淖。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这些消极思想更加严重,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
  ① 《劝世良言》,《近代史资料》,1979 年第2 期。
  ① 《原道觉世训》。
  ② 《新约·使徒行传》。
  ③ 《旧遗诏圣书》,卷四《户口册记》,第26 章及第33 章,见《太平天国印书》。示要"
  -----------------------------------------------------------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洪秀全思想资料源流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多无择取,加以综台与创制。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忠辨型的农民领袖,他十分重视理性思维,亲自建构思想体系,注意学习与研究各种不同的思想资料,从中择取为其所需的合理成份,之后加以综合,重新研制创造,形成新的观念和思想。即使一项制度、政策也不例外,如圣库制度、土地制度等,都来自不同的思想渊源,经洪秀全合成后,遂为具有太平天国特色的制度。
  其二,注重功利,为现实斗争的需要服务。洪秀全不是食古崇洋的思想家,而是领导一场巨大农民运动的领袖。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是他建构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他的终极目标是创建人间天国,解救苦难民众;现实目标是推翻清朝,创建新朝。因而,一切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都必须围绕上述目标。在择取各种思想资料时,就不能简单照抄因袭,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加以选择运用。即使是圣经,洪秀全也要批注诠释,为其所用。洪秀全从现实斗争出发,锻造精神武器,宣传和组织民众,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体现了农民领袖的思想体系实践性和功利性的特色。

 
四、思维方式与现实信息的反馈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思维活动借以实现的样式。简言之,即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思维方式是由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结合体,是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统一。认知结构,是指思维主体具有的观念、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价值取向,是指根源于主体的目的、需要、追求和意向,它要求主体选择的思维方式一定要同自身的价值观念相一致;心理素质,是指主体独特的心理氛围和行为模式所导致、形成的心理定势。人的思维方式受到社会传统及思维主体的知识经验的制约。从根本上说,人的思维方式是受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的。
  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是下层知识分子,农业社会环境和儒学文化教育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某种心理与思维定势。这样,他在择取思想资料,处理和反馈现实信息时,必然会受到其特定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制约。
  农民思维方式受到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及农民知识经验的决定和制约。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劳动者阶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封建剥削和压迫,及至近代,沿海农民又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许多农民生活陷入绝境,不堪忍受,不时奋起反抗,求生图存,以摆脱贫贱的社会地位,因而,农民具有自发的反抗和革命倾向。但是,农民的一个重大特点是进行个体生产,他们分散在一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简陋的农具从事手工劳作,而且直接生产生活所需的绝大部分消费品,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这种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限制了农民的视野,造成了农民思想的闭塞和蒙昧。加之,封建统治阶级垄断了文化,农民既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同时又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又造成了农民文化的贫困,使得农民不可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知识展开理性思维。而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旧的社会习惯势力,又长期浸透农民的思想意识。因之,近代农民思维方式处在低级和自发的状态。洪秀全也因此深受影响。
  (1)由于认知结构上文化的贫困,农民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直观、外推的水平,即往往从本身狭隘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出发,用感官直接接受事物的表现现象,用直观经验所能理解的东西来推理其他事物。这样,他们的认识和思维的深广度,难以逾出个体手工劳动者所涉及的有限社会范畴。在经济结构上,洪秀全设计的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家庭经济的模式,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自然结合作为基本生产方式,主张废除独立手工业和商业,排除交换和商品经济。在所有制方面,把农民小家庭私有制扩大为全社会的公有制,以家庭为生产和分配单位,就不得不保留家庭私有经济,因此,这种社会公有制仍然没有跳出家庭私有制的窠臼。从权力结构的层次考察,各级政权不过是层次不等的复合家庭,其中,由25 个小家庭组成农业社会基层单位"两",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两司马就是家长,负责管理这个复合家庭的土地、财产,及生产、生活、宗教活动和文化教育等,处理家庭之内所发生的一切事务和纠纷。由此上推,整个太平天国则构成"天下一家"。天王是主宰一切的家长,"天下万郭(国)人民归朕管,天下钱粮归朕食","凡天下之田,皆天王之田"。全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都由天王排定,均匀温饱,达到"通天下皆一式"。显然,这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思维方式的产物。
  (2)在经济制度设计上,突出了对土地分配和管理的内容。土地,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土地,特别在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获得一块土地更成为农民最迫切的经济诉求。洪秀全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建构理想社会时,也把土地的平均分配和管理作为主要内容,从而反映了贫苦农民的强烈阶级愿望,"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正是他深受农民思维方式影响的重要精神产物。
第 31/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