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
  再看太平天国官制和军制的历史渊源。洪秀全根据《周官》"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①的记载,确立了太平军的军制和乡官制度。军队以军为基本单位,军、师、旅、卒、两、伍为编制,每军13156 人。乡官亦以军为单位,编制与军制同,每军统13156 家。又从每家抽1 人为伍卒,建立乡兵,由乡官领导,"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上)。"②这种兵农合一的乡兵制度也源于《周官》,"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③即一家兄弟虽多,以一人为正卒,其余为羡卒的规定。不过,《周官》的基层政权却另有规定,平时设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阎胥、比长六级乡官,④只有战时才改称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太平天国则作了修改,平时与战时统一称谓,从"兵农合一"方面来说,远比《周官》彻底。洪秀全还在军帅之上增设监军、总制、将军统辖一军,再上有领兵主将统辖若干军,最高统帅达于天王。军以下,按方位和数字规定番号。清方惊叹"不知其军制者,无不开卷茫然"。⑤较之《周官》规定更加严整划一,高出一筹。在兵源征招上,太平军鼓励自愿入伍,全家从军,保护和优待家属,为历朝兵制所仅见。妇女编为女军,组织系统与男军相似,但每军只有2500 人。儿童编为童子军,协助侦察、放哨、作战等工作;老弱编入牌尾,参加造饭、运输、后勤等支前工作。这些定制,也具有独创性。洪秀全通过严密的军制,把分散的农民组成强大的武装队伍。太平军男女老幼随军征战,却能指挥自如,令行禁止,灵活神速,屡挫清军,有"手使指应之效",体现了农民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可见,洪秀全只是借用《周官》的若干军制程式,创造性地加以革新和完善,从而形成太平军独特的军制,在农民战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洪秀全毕竟是历经封建儒学教化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无力超越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更难超越自己的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定势。洪秀全一面否定和批判儒学,一面却从中吸收了大量封建糟粕。三纲五常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是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维持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洪秀全出于加强皇权和建设新朝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把三纲五常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规定了朝纲、君道、臣道、妻道,把儒学的封建规范演化成太平天国道德伦理架构的重要层面。洪秀全虽然敢于革故鼎新,向历代封建王朝和鬼神迷信挑战,但他却不能摆脱传统宿命论的束缚。他接受了儒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念,宣扬"天道祸淫唯福善","死生灾病皆夭定","总之贫富夭排定","知命安贫意气扬"等宿命说教。一方面号召贫苦农民起来推翻旧的世界,建设太平一统的人间天国,体现了非儒反孔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却训谕人民服从天命,安于贫贱的命运,宣扬儒学的奴化哲学。洪秀全开创新朝,需要革命和批判精神,但他维持自己的统治则需要臣民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儒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思想资料。洪秀全具有革命领袖和新朝君主双重身分,对儒学的择取和吸收当然也具有两面性,这正是时代和阶级局限所产生的必然选择。
  -----------------------------------------------------------
  ① 《周官·地官·小司徒》。
  ② 《天朝田亩制度》。
  ③ 《周官·地官·小司徒》。
  ④ 《周官·地官·司徒》
  ⑤ 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大国》(三),第122 页。
  -----------------------------------------------------------

 
三、洪秀全与基督教
  基督教是洪秀全思想资料的又一重要源泉,那么,他向基督教究竟吸取了哪些观念与教义呢?
  首先,洪秀全接受并发展了基督教皇上帝是独一真神的一神论思想。梁发在《劝世良言》中批评儒、释、道三教,否定了其他一切偶像,宣称道士"朝夕奉拜"道家"三清"、"四元"之像,并不能保佑道士得道成仙;读书人供奉孔子牌位和文昌、魁星二像,不能保佑读书人考试高中。其他本、石、泥、纸做的偶像都是邪神,不可敬拜。只有神天上帝才是创造天地万物万类之大主,是"至圣至尊之神",人人都得敬拜。洪秀全接受了这一说教,承认"神天上帝是真神","神天之外更无神"。并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证:在早期著作中,他大量引用《诗经》、《尚书》、《周易》等儒家经典有关崇拜上帝的记载,证明中国在秦以前也与西方世界一样,独尊上帝。由于秦汉以来封建统治者僭称皇帝,废止了敬拜上帝,而崇拜各种偶像邪神,因此偏离上帝正道,导致中国社会动荡腐败,人心浇薄,世风日坏,及至清朝,社会更加黑暗,人民难以生存。上帝遂派次子洪秀全为天王,领导凡间臣民起来"击灭""阎罗妖"及其"妖徒鬼卒",推翻清朝,建立太平天国。这样,基督教的彼岸天国,就演进为人间天国;在实现天国的道路上也改变了基督教忍受安分、回避斗争的自我解脱哲学,提升到反抗现实社会、争取平均平等的斗争哲学。洪秀全把宣传"独一真神唯上帝"的一神论思想与反对封建迷信的多神教、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结合起来。这样,基督教的上帝变成了在天上发动和指挥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高权威,它将引导和保佑这场斗争取得最终胜利。
  其次,继承并发展了基督教人人都是上帝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而应当互助互爱的观念,并使之与农民平均平等观念、儒学大同世界相互沟通,用以描绘理想社会的蓝图。《劝世良言》宣传,"天地虽大,万类人物虽多,在神天上帝看来,不过如一家之大耳!""世界万国之人,在世人所论,虽有上下尊卑贵贱之分,但在天上神父之前,以万国男女之人,就如其子女一般。""故在世界之上,则以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一般,并无各国之别","以全世界之人,皆一家也。"洪秀全对此十分欣赏,把它与中国流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农民平等观念对接起来,从而得出天下男人都是兄弟,天下女子尽是姊妹,"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实则一家"的结论。①《劝世良言》论述了一些基督教的互助互爱的观念,如救世主要富人"行仁爱",卖其全部产业,施赐予贫穷之人,要人们"慰怯劣,扶软弱",讲信用,"学行善,学正道","以公道待无父辈,护助寡妇"。
  要信徒象爱神一样"爱其弟兄"等等。洪秀全则将其附缘于儒学大同理想,主张太平世界应当"有无相恤,患难相救","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真正树立天下一家的新型社会风尚。
  第三,继承并发展了基督教的"善"、"恶"观。《劝世良言》承认世界上"善"与"恶"的存在,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内,善恶之人,两者不能并立。"就宗教崇拜而言,信仰上帝及耶稣福音之道,力行神天圣诫者为"善",反之,则为"恶"。就个人品行而言,上崇"神天上帝",下爱众人,"孝顺事亲,友悌事长","言忠信、行笃敬",则为"善";① 《原道醒世训》。
  拜各样偶像邪神、赌博、行凶、谋叛、偷盗拐骗、奸淫邪术,忤逆不孝等,皆为"恶"。洪秀全接受了基督教这种善恶观,他在《原道救世歌》中,提出反对"淫,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及巫现,赌博"等六不正。但是,洪秀全大胆突破了基督教的伦理规范,融入现实社会政治内容。针对列强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洪秀全突出了禁止吸食鸦片的内容,把"炼食洋烟"作为邪恶行为加以谴责和批判。同时,他集中火力,猛烈批判中国历代统治者"身不正民从所好"是世风败坏的根源。他警告"贵不正终为人倾轧,富不正终为人兼并",终将自食其果,要统治阶级"弃恶从善"。他还指出"从来正可制邪,自古邪难胜正",强调正邪、善恶的对立和斗争。在《原道觉世训》中,他突出"皇上帝"和"阎罗妖"的正邪斗争,号召人们崇信上帝、伸张正义,消灭邪恶势力,从而把道德范畴的正邪善恶对立演化为激烈的政治斗争。
  第四,继承并改造了基督教的天国观。基督教认为人死后有上天堂和下地狱两个前途。只要人们虔信上帝,贫者安贫守分,"上不违神天上帝之旨,下不于犯王章法度","不贪世上暂时之福","存心积善,谨慎修德",①顺从忍耐,不但死后灵魂能够进入天国,享受天堂永福,而且人世间也将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抬遗的清平世界。洪秀全接受了其中一些说教,认为肉身之外,还有灵魂存在,人们只要敬拜皇上帝,则"生前皇上帝看顾,死后魂升天堂,永远在天上享福",若"溺信各邪神,则生前惹鬼缠,死后被鬼捉,永远在地狱受苦。"①而对遵守现实社会王章法度却避而不提,更重要的是,基督教只把人生幸福寄托在虚无飘渺的"天上天国",洪秀全则把这种天国引伸到人间,主张在人间建立"地上天国",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基督教只要求信徒对现实世界的邪恶势力采取消极忍受的态度,以祈祷传道为事,以追求个人灵魂的超脱。洪秀全则号召上帝子女"斩邪留正",荡涤一切邪恶势力,创建人间天国。基督教认为,天国快要降临,但究竟何时降临,连耶稣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而洪秀全则认为,上帝天国已来在人间,他代表上帝君临天下,建设太平天国,这就是世界未日后的"新也露撒冷"和"新天新地"。
第 30/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