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看太平天国官制和军制的历史渊源。洪秀全根据《周官》"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①的记载,确立了太平军的军制和乡官制度。军队以军为基本单位,军、师、旅、卒、两、伍为编制,每军13156 人。乡官亦以军为单位,编制与军制同,每军统13156 家。又从每家抽1 人为伍卒,建立乡兵,由乡官领导,"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上)。"②这种兵农合一的乡兵制度也源于《周官》,"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③即一家兄弟虽多,以一人为正卒,其余为羡卒的规定。不过,《周官》的基层政权却另有规定,平时设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阎胥、比长六级乡官,④只有战时才改称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太平天国则作了修改,平时与战时统一称谓,从"兵农合一"方面来说,远比《周官》彻底。洪秀全还在军帅之上增设监军、总制、将军统辖一军,再上有领兵主将统辖若干军,最高统帅达于天王。军以下,按方位和数字规定番号。清方惊叹"不知其军制者,无不开卷茫然"。⑤较之《周官》规定更加严整划一,高出一筹。在兵源征招上,太平军鼓励自愿入伍,全家从军,保护和优待家属,为历朝兵制所仅见。妇女编为女军,组织系统与男军相似,但每军只有2500 人。儿童编为童子军,协助侦察、放哨、作战等工作;老弱编入牌尾,参加造饭、运输、后勤等支前工作。这些定制,也具有独创性。洪秀全通过严密的军制,把分散的农民组成强大的武装队伍。太平军男女老幼随军征战,却能指挥自如,令行禁止,灵活神速,屡挫清军,有"手使指应之效",体现了农民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可见,洪秀全只是借用《周官》的若干军制程式,创造性地加以革新和完善,从而形成太平军独特的军制,在农民战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洪秀全毕竟是历经封建儒学教化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无力超越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更难超越自己的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定势。洪秀全一面否定和批判儒学,一面却从中吸收了大量封建糟粕。三纲五常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是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维持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洪秀全出于加强皇权和建设新朝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把三纲五常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规定了朝纲、君道、臣道、妻道,把儒学的封建规范演化成太平天国道德伦理架构的重要层面。洪秀全虽然敢于革故鼎新,向历代封建王朝和鬼神迷信挑战,但他却不能摆脱传统宿命论的束缚。他接受了儒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念,宣扬"天道祸淫唯福善","死生灾病皆夭定","总之贫富夭排定","知命安贫意气扬"等宿命说教。一方面号召贫苦农民起来推翻旧的世界,建设太平一统的人间天国,体现了非儒反孔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却训谕人民服从天命,安于贫贱的命运,宣扬儒学的奴化哲学。洪秀全开创新朝,需要革命和批判精神,但他维持自己的统治则需要臣民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儒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思想资料。洪秀全具有革命领袖和新朝君主双重身分,对儒学的择取和吸收当然也具有两面性,这正是时代和阶级局限所产生的必然选择。
-----------------------------------------------------------
① 《周官·地官·小司徒》。
② 《天朝田亩制度》。
③ 《周官·地官·小司徒》。
④ 《周官·地官·司徒》
⑤ 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大国》(三),第12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