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透过亲自干预和亲贵插手使洪仁玕徒具军师显职。新政未久即被湮没,洪仁玕也成了政坛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结局与康梁变法相似,洪仁玕虽未亡命海外,但却只是变革孤星,康梁则形成维新群体,引起强烈政治和思想反响。两相比较,洪仁玕变革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以致历史长期遗忘了这位近代变革的杰出先驱。
其实,洪仁玕忠君爱国,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他的效法榜样并非西方的近代变革领袖,而是伊尹、姜尚、诸葛亮、文天祥一类忠臣贤相,他期盼洪秀全是一位放手任用他施展理想才智的明君。与康梁一样,他怀着救亡图存的爱国愿望,设计和领导变革天国社会的新政。其变革方案的内容则是采行西方列强的政经政策与某些"邦法",变革天国虚弱衰败的体质,尽速达成富国强兵的目标,对内推翻清朝,对外"与番人并雄"。这与康梁变法内容、目标亦多相类,同样归属中西结合的思路,都是近代改革者在社会危机中的思维产物。不过,洪仁玕却先行了30 余年。相对清朝而言,太平天国对西方持比较开放的政策。拜上帝教就是引进基督教加以改造的产物,西方的上帝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主宰。同时,开放对外贸易,接受外国传教士来访,尤其对购买洋枪洋炮兴趣更大。及至后期,太平军较多地使用西方新式武器,李秀成"最关心的是外国武器"①。苏州太平军中有"四分之一兵士佩带步枪和来福枪"②。韦俊部队中"洋枪甚多"③。可见,在当时,太平天国将帅们十分关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和采购武器装备。
但是,无论是引进基督教和购买武器,目的都不是实行近代化,而是作为维护太平天国的政权的精神和物质武器。这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可谓异曲同工。只是太平天国在形式上否定儒学,认同西方的基督教圣经,凸显其意识形态上的革命性和开放性。这与清朝先进士大夫的尊崇儒学形成鲜明反差。洪仁玕则不同,他把中西学的结合定位于导向近代变革的宏伟目标上。
-----------------------------------------------------------
① 《北华捷报》518 号,1860.6.30。《太平天国史译丛》(二),页95。
② 王崇武《太平天国史料译丛》,页27。
③ 《曾文正公全集》书信,卷20,页26。
① 吟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页226-227。
-----------------------------------------------------------
1860 年9 月11 日,上海出版的《大陆纪事报》曾把《资政新篇》基本内容概括为:
第一,应该由中国人统治中国,而不能由鞑靼人统治中国。
第二,应该用自由开放的政策代替满清政府一向采取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样中国就可以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放弃那种夜郎自大的孤立地位。
第三,准许其他国家工艺品和工业品自由进口。
第四,培植对外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与外国自由交换产品,以开放国家的资源。第五,将各种机械技术的改革介绍到中国来。看来,较之洪秀全、李秀成等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不再局限于宗教与新式武器的引进、摄取,而是谋求经济结构的彻底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近代工商经济,使中国社会建立在新的经济基础之上。从社会发展角度考量,洪仁玕的构想显然更具前瞻性与进步性。
再说,洪仁玕与洋务派的认知心理也大有差别,他具有更为广阔的知识
视野,比较了解世界时势,感悟出世界变革的潮流和方向,从而找到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目标定位。洋务派仍然怀着天朝上国的夜郎心态,昧于世界大势和变革潮流,刻意追求"御外侮"、"靖内患",保住清朝现行政经体制和社会结构的目标。洋务派的"自强求富"绝非参与国际的政治和经济竞争,而使中国成为近代化强国。可见,洪仁玕对西方文化怀着开放、容认和积极摄取的心理;而洋务派则抱着痛疾、恐惧和消极引进的心理。二者在变革方案和模式上也因此出现明显的差异。
透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一时代,中国主张变革的先进分子提出了三种方案:
其一,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小农经济结构之上的平均和饱暖的理想社会。
其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企图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自强求富",保卫和维系清朝的封建制度。
其三,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试图以俄国为范式,逐步导向西方近代社会。显然,洪仁玕的方案和目标无疑是最为顺应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