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② 邓嗣禹《太平叛乱与西方列强》,页199。
  ③ 富礼赐《天京游记》。
  ①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3。
  ②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55。
  -----------------------------------------------------------

 
第四章总体结构形态探索  一、中体西用的结合型态
  透过对洪仁玕思想结构的层面剖析,我们已经论证,儒学观念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而西学则处于次要地位,二者的结合出现明显的强弱定格。就洪仁玕思想流变的历程而言,西学只在较短的时期得到凸显,而且亦仅体现在某些政策方案的设计上,儒学观念则一直发挥其深重和强势的影响,使洪仁玕最终几乎与西学离异,回归为成仁取义的忠臣烈士。
  社会改造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幅员辽阔、严重缺乏近代政经和文化条件的农业社会推展近代化的变革,其难度可以想见,需要若干代人的艰苦努力。洪仁玕就是第一代改革者的杰出代表。自进入近代伊始,社会的改造一直是仁人志士们至为关切和持续探索、奋斗的重大课题。其中,洪秀全与孙中山先后采行不同的革命方式,而多数的变革者则主张诉诸改良方式。于是,就形成后来的革命和改良的争议,不过,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推动中国导向近代社会。
  举凡改良运动大多是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它主张由现行政权为主导,推行和平的改革和建设,以达到近代社会变革的目标。改良派对现行政经体制所持态度不一。洋务运动的国标是自强求富,而不在变革现行体制,相反,它企图透过近代工业和国防建设,以强化现行体制。维新派则主张渐进地变革现行体制。但二者都认同和支持清朝政权,并主动参与政权的权力运作,以推动和主导变革,因此,他们需要和朝廷合作,执掌一定的政治权力,才能推行变革。这样,其变革方案势必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和妥协性,以求得朝廷的认可和批准。朝廷的目标则是加固皇权,并不想变革现行体制。变革者的选择余地因此大受限制。康有为、梁启超等原来大力鼓吹君主立宪,而依附光绪帝推行变法后,就不敢触动君主专制体制,仅只在次要目标上推动和影响皇帝,下诏变革,至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则缄口不提,被推延到未来。甚至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更在君主立宪的立场上继续倒退,提出了"开明专制"作为君主立宪前的过渡体制,实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只是包容维新派参与执政。
  由此可见,改良派不管追求何种远大的变革目标,他们的近期目标必须选定现行政权所能接受和允许的变革范围,有利于保持和维护当权者的政经利益,才能取得朝廷的认可与支持。因此,改良派在实行变革时往往难以按照自己的构想和规划行事,他们必须与朝廷妥协,寻求共识,以启动变革车轮,企图逐步导向更高的变革目标。就朝廷而言,长期处于封闭保守的专制体系的层峰,深受"祖宗之法"的禁锢。大多数对西学茫无所知的官僚,惟知儒学理念,因而对近代化持有顽固排拒的政治心态,甚至把改良派视为崇洋媚外的异端、乱政祸国的好党。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中,保守拒变的社会心理普遍得到多数土大夫的共鸣。这样,从力量对比上,维新派显居劣势,既缺乏政经力量,又没有社会基础,根本无力与整个传统社会较量。变革遂成为极少数具有一定近代学识的在野士大夫们的奔走呼号,难以变成全社会的实践。即使是洋务派,只不过在制造船舰枪炮、举办近代工业上稍有作为,其思想深层则与保守拒变的顽固派难分轩轾。
  为了求得朝廷、官僚、士大夫的理解和认同,这些变革者必须将儒学(中学)和西学结合起来,寻求二者的结合形态,试图把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的相关部分对接,以形成适合中国变革需要、且为中国人所能接受的观念形态。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先例,从印度传入的佛学,就在中国变形和衍生,并与儒学沟通与对接。在宋明理学中,佛学的观念具有一定份量。及至近代,变革的思想家则在新的环境中寻求与异质文化的结合形态,"中体西用"几乎成了早期变革思想家共同确认的模式。
  就变革者自身文化体质而言,他们生长在传统社会,深受儒学熏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若干西学观念,但他们的思想深层则充满儒学积淀。于是,他们并不排拒儒学,而是企图引进和摄取西学的有益成份,充实和改造儒学,使儒学具有时代特色,因应时势变化的需求。比洪仁玕稍迟的思想家冯桂芬就在1861 年提出"中体西用"的结合形态,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①洋务派骨干薛福成虽然向往西方君主立宪体制,但在文化上却十分保守,主张"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②另一位骨干郑观应在名著《盛世危言》中也声称:"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臣知纲纪法度之美,为泰西所怀畏而师资者必中国也。"薛、郑二人皆为李鸿章的洋务亲信幕僚,也是维新派的先驱人物,可是就文化层面而言,他们都没有摆脱李鸿章的影响,只学习西方文化的"用"和"器",而维护儒学的"体"和"道"。虽然,在"用"、"器"的内涵上有不同解释,但在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上,他们都认同中体西用的形态。这种思考是早期探索和学用西学的思想家、政治家们的共同思维特征。
  -----------------------------------------------------------
  ①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② 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
  -----------------------------------------------------------
  洪仁玕也属于这一时代的先驱人物,但与清朝的官僚士大夫则有差异。
  他是拜上帝教的初期参与者,并早就滋生反清意识,认同洪秀全的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廷,建设平均温饱的理想社会。因此,在改造现实社会的道路选择上,洪仁玕与维护清朝统治的改良派士大夫的取向截然不同。在变革考量上,反清革命是为了根绝清廷民族压迫和腐败统治,消除社会不平等,敬拜上帝,建设"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因此,在早期洪仁玕的思维过程中,反清革命与近代社会变革基本绝缘。洪秀全等也都是如此体认,致力于开创新朝。当洪仁玕带着若干西学观念总理朝政后,洪秀全等的思想结构却没有大的变异。太平天国虽然展开了一些社会改革工作,但并非近代社会变革。天国政经体制基本保持传统模式,拜上帝教文化则充满神权迷信。新朝的封建蜕变迅速,天京事变后,更具有改朝换代的性质。凡此种种,给洪仁玕的新政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他尽管向往西方列强的富国强兵,试图仿效以变革现实社会,但不能不考量现实环境和力量对比。于是,就太平天国社会改造而言,洪仁玕成了先进的改良派,他必须竭力维护天王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使革新取得洪秀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又要与地方实力派妥协,尽量减少和化解革新的阻力。这样,与近代改良派处境相似,洪仁玕的选择余地十分狭窄,其变革方案不宜侵害上层权贵们的既得利益。洪仁玕苦心孤诣,撰成《资政新篇》,供洪秀全参考采择。这个方案基本上站在天王角度设计,经过了谨慎和认真的思考。洪仁玕的近期目标是透过法制规范天国权力结构,加强中央集权,削夺地方坐大的权力,消除派系纷争,对天王专制十分有利。远程目标为近代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不过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洪秀全挥笔批准,颁行天国。洪仁玕立即订定章程,收回地方人事任免权,却因战争环境和将帅抵拒而归于失败。洪秀全也不愿放
第 119/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