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二、从金田到南京
  (一)领导军事斗争
  清廷对广西危局惊恐不安,急派饮差大臣李星沉赴桂镇压。李星沅急遣广西提督向荣率万余名清军围攻太平军,妄图扼杀初兴的太平天国运动。为粉碎清军围剿,1851 年1 月13 日,洪秀全挥军占领商业重镇江口圩。2 月18 日,向荣进犯江口,遭到伏击,"官兵大半心寒"。只得改用"围堵"战术,阻扼太平军东进。洪秀全因粮食缺乏,于3 月10 日夜间率部撤出江口圩,西向转移,在武宣东乡据守。23 日,洪秀全登极称天王,分封五军主将。4 月3日,清广西巡抚周天爵与向荣大举进犯三里圩,洪秀全、冯云山亲往前线督战,再败清军。钦差大臣李星沉因兵败忧郁而亡。5 月16 日,太平军自武宣东乡进入象州境,21 日,在中平圩建立总部。这时,清廷派大学士赛尚阿为新任钦差大臣,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帮办军务,增兵围剿太平军,6 月9 日,太平军败乌兰泰部于独鳌山等地,因清军重兵扼堵北路,洪秀全遂于7 月2日向南突围,折回紫荆山、新圩基地。洪秀全将队伍分成前后两部:前军以莫村为中心,由杨、萧负责;他和冯云山统率后军干茶地设立总部,"前以新圩为门户,后以猪仔峡、双譬山为隘。"7 月下旬,清军多次前后夹攻,因太平军顽强抵抗,毫无进展。8 月11 日,因清军偷袭,猪仔峡、双髻山要隘失守。16 日,洪秀全在茶地下诏突围。 20 日后军撤出紫荆山,归入新圩,继续与清军血战。9 月11 日夜间,太平军冒雨从新圩突围,15 日,在官村岭大败尾追的向荣部清军。洪秀全号召全军"不贪生怕死,不贪安怕苦",乘胜发展。9 月25 日,太平军一举攻克永安州城。这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克的第一座城市。在这里,太平军滞留半年多,进行政权建设。
  赛尚阿调集各路清军,长期围攻州城。太平军严密防御, 屡挫敌军。1852年4 月,城内粮草殆尽,火药告竭。4 月4 日,洪秀全向全军发出突围令,命令全军"男将女将尽持刀,现身衣着仅替换;同心放胆同杀妖,金宝包袱在所缓",号召将士"欢喜踊跃,坚耐威武",精装从简,"放胆诛妖"。①5 日深夜,太平军突破永安东路清军防线,向昭平、大峒挺进。向荣、乌兰泰紧逼追击,在龙寮岭消灭太平军后卫2 千余人。全军将士义愤填膺,于大峒伏击清军,歼敌3 千人,为死难将士复仇,并乘胜北进,于4 月18 日进围广西省城桂林,并在南郊将军桥击毙乌兰泰。向荣匆忙守御桂林,太平军围攻一月不克,于5 月19 日主动撤围北上,6 月3 日克全州。太平军旋即北进,"欲直扑湘汉",饮马长江。但在蓑衣渡遭到清军伏击,损失严重。冯云山不幸牺牲。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洪秀全失去"板荡忠臣"和亲密战友。
  -----------------------------------------------------------
  ① 《洪秀全集》,页183。
  -----------------------------------------------------------
  蓑衣渡受挫后,太平军从湘江东岸登陆,改由陆路入湘,于12 日占领道州。经过休整,克服了部分将士"怀土重迁",绕道灌阳回广西的思想。其时,杨秀清提出了进军两湖、东取南京的战略构想,重颁永安时期的《奉大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三篇檄文,揭露清廷的腐败统治,号召汉族民众"各各起义","肃清胡氛,同亨太平之乐。"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接着,太平军势如破竹,连克湘南州县。8 月下旬,萧朝贵率精锐二千余人,绕道奔袭长沙,攻城时不幸中炮牺牲。这是太平天国的又一次沉重损失。10 月中旬,洪、杨亲率大军猛烈攻城。但清军持续增兵防守,且城垣坚固,太平军屡攻不克。 11 月底,洪、杨撤围北上,12 月初克益阳,旋东趋洞庭湖,于13 日占领两湖重镇岳州,在此组建水营。17 日,太平军分水陆两路向湖北挺进,欲取武汉三镇。1853 年1 月12 日攻克武昌,毙清湖北巡抚常大淳。这是太平军攻取的第一座省城。一度休整补给后,2 月9 日,洪秀全、杨秀清统帅水陆大军,浩浩荡荡顺长江向东挺进。"沿江州邑,无兵无船,莫不望风披靡"。① 15 日,太平军在湖北老鼠峡一带突破清军江防阵线,18 日占领九江。 24 日克安徽省城安庆,清巡抚蒋文庆毙命。3 月19 日,攻克南京,斩清两江总督陆建赢和江宁将军祥厚。29 日,洪秀全等入城,改南京为大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接着,又分军东征,攻克镇江、扬州。从此,太平天国革命进入把胜利推向全国的新阶段。
  -----------------------------------------------------------
  ① 《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
  -----------------------------------------------------------
  从金田起义直到攻克南京,是太平天国革命兴起的时期。从战略指挥上看,太平军的战略,以永安突围为标志,大致可以分为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从金田起义到永安为单纯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太平军曲折迂回,转战广西五个战场:金田--江口圩、东乡、中平、新圩和永安,太平军各战场都呈现了单纯的防御战局。各个战场的战略指挥基本相似,太平军开辟和控制一块狭小的战役基地,在有利地形上,构筑坚固的工事、要塞,在基地内纵深配置全部兵力,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太平军消极固守在防线内,等待清军进犯,在有利的地形和阵地丘展开会战,挫败敌人,粉碎围剿,保卫立足存身的基地。清军的战略进攻屡被粉碎,被迫实施战略封锁和包围,与太平军在各战场拖时间、拼消耗,形成长时间的战略相持。结果,太平军囿于狭小的基地,有限的军资给养消耗殆尽,补给乏源,继续坚持消极防御,势必影响自身的生存。于是,经常在缺粮、缺盐、缺弹药的困境下,被迫暂时放弃单纯防御战略,组织突围,转移并开辟新的基地,获得物资补给,又开始新的防御战局。最初从金田到永安的五个战场,基本上都是按照单纯防御--突围转移--单纯防御--突围转移--??的战略模式,反复出现相似的循环。与此相反,清军则采取战略进攻--包围--追击--进攻--包围??的对策,尽量集中兵力,把太平军限制在狭小的基地内。太平军株守原来狭小的基地,多次战役胜利的成果在消极相持中渐渐消失,不能通过适当的进攻和发展积累、转化为战略力量。
  一年半的转战,太平军还是未能改变前线的军事态势,始终处在优势清军的围困之中,既没有一片足资供给的战略基地,也不能壮大自己的队伍和力量,因之一直受到清军的严重威胁。从永安到南京为积极运动阶段。这是太平军凯歌行进的重大战略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太平军转战两湖、三江,攻克大小城市三十几座,摆脱了军兴初期的单纯防御战局,征程达数千里,声势震动中外。全军人数由三、四万猛增至数十万,由单一的步兵扩展成为多兵种的强大兵团。而且给养充裕,基本改变了在广西战场时军资匾乏缺源的局面,战略力量对比发生了剧烈变化。太平军从第一阶段的单纯防御战略失误中,吸取了军事教训,开始了逐步的战略转变,实施了积极运动的新战略,即避开前线的优势清军,向敌人防御空虚薄弱的后方积极运动发展,对大城市实施攻坚,用较小的代价赢得显著战果,沿途取得补给,发动群众扩充部队。清军惯用的封锁与围困战略不能适应太平军的巨大战略转变,敌人防守薄弱的内线和腹地在太平军集中兵力的运动攻击下,陷于瓦解崩溃。这种"避实击虚"的运动战略,在当时收到显著效果,基本上是正确的战略方针。
  但是,太平军这时的战略也存在着某些缺陷:
  (1)流寇主义倾向。对流血牺牲攻克的城市,白白丢给尾追的清军。打到南京,又攻下镇江、扬州,最后只留下了三座孤城,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广阔和巩固的战略后方。
  (2)不重视在运动中歼灭清军。结果近十万清军主力未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一路尾追太平军,收复所弃城市。向荣则率主力,追至南京城东紫金山,继续包围太平军,敌人战略后备的优势仍然存在。
  (3)贪攻大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倾向,导致了桂林、长沙围而不克,不仅战略计划没有实现,反而使太平军遭到严重的损失。
  (二)展开政权建设
  这一时期,洪秀全不仅参与指挥军事斗争,而且着手展开系统的政权建设,这一建设大体经历了金田、永安、南京三个阶段。
  1851 年1 月11 日,在金田宣布建国时,就废除清朝年号,以农历辛亥年(1851 年)为太平天国元年。起义军称天兵或圣兵。至东乡登极,建立军师和五年主将制度: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4 月15 日,杨秀清假托天父传言:"我差尔主下凡作天王,他出一言是天命,尔等要遵。"①这样,洪秀全又取得了"君权神授"的合法地位。
第 11/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