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③ 《干王洪宝制》,《太平天国》(二),页657。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采用政教分离的原则,官方提倡儒学,通过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使儒学成为历朝传承的显学,再经官绅、士大夫的宣扬教化,并与宗法制结合,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制约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与政治取向。因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同时,历代王朝对佛、道等宗教也采行容认和支持态度,官方一般予以各种帮助、监督和引导,使宗教迷信成为麻醉人民、消弭反抗基因的精神鸦片。这些宗教与儒学并行且相互沟通,构成控御整个社会观念形态的精神网络。太平天国比历代王朝更重视意识形态的控制,洪秀全整合了基督教和儒学,使意识形态宗教化。他强制推行的拜上帝教,既保持儒学的政治文化与伦理规范,又具备宗教迷信功能。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整体,代替历代王朝儒学与宗教迷信的双重教化功能。而且,太平天同官方直接领导和组织教化,各级官员兼任宗教首领,因而其教化规模和程度在中国历史上亦属罕见,大大超过历代各朝的传统做法。
  洪仁玕曾参加过传教,在香港流寓期间,就生活在传教士团体之中,从事布道业务,自然对宗教的宣传教化功能颇有体认。他到天京的目的就是宣传基督教,帮助洪秀全规范和统筹宗教教化和宣传事务。可是,洪秀全擢任他总理朝政,洪仁玕仍把教化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是时,经过天京内证,太平天国发生信仰危机。天父、天兄的宗教说教因首义诸王的自相杀戮而失去灵验,广大将士对拜上帝教怀疑冷淡。洪仁玕深知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说:"天朝初以天父真道,蓄万众为一心。故众兄弟只知有天父天兄,不怕有妖魔鬼。此中奥秘,无人知觉。"①如今"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坚定的宗教信仰。因此,在新政中,他把强化宗教的政治教化功能,重新树立和加强洪秀全的神权地位,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任务。为此,他一次次地大谈1837 年洪秀全异梦,以见证人的身份宣传引导,试图使军民恢复对天王的崇拜。
  洪仁玕继续前期的教化手段,印制大量官方读物,广为宣传拜上帝教教义,突出洪秀全的皇权和神权地位。而且,他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的思想信仰整合。
  1859 年,在一次天京会试中,洪仁玕就从《天父上帝言题皇诏》中选了一道题:"天父上帝圣旨,三星共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尔们认得禾救饥,乃念日头好上天。"②要会试士子认同和歌颂洪秀全的真圣主地位,就如天上太阳普照人间。
  为了规范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洪仁玕在《钦定士阶条例》中规定,"士子所习之经,须钦遵圣诏,习理旧约、前约、真约诸书。??皆宜时时攻习,以悟天情。至真圣主御笔改正四书、五经各项,待颁创后再行重读。"③就所列书目而言,包括基督教和儒学两大部分,旧的、前约、四书、五经,洪秀全皆有"御笔批解改正",而且还有他自己的诏旨汇编的"真约"。因此,这两个部分的内容都须由洪秀全钦定和诠释,就是说,只有天王认可的才是绝对真理。这样,基督教义、儒学经典都只属于相对真理的范畴,必须受天王的检验和裁示。洪仁玕虽然明明知道圣经和儒学经典的至尊至圣的真理地位,但为了加强对洪秀全迷信的政治教化,他不惜违心地放弃自己信奉的真理,而把天王的一套说教奉为太平天国最高经典。
  -----------------------------------------------------------
  ① 《论兵要四则》,《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332。
  ② 《太平天国印书》(下),页676。
  ③ 《太平天国印书》(下),页755。
  -----------------------------------------------------------
  洪秀全欣赏和选择的不过是神化自己的观念形态,当然是以儒学为基础的。萧一山先生评价说:"著书之人,本生长于中国,所习见习闻者,皆中国孔孟之理,乃后入耶稣教,故所言犹是儒理。"①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应当说,洪仁玕对儒学和基督教都有深厚的素养,对太平天国后期的困难局面有着比较清醒的体认。因此,他有责任对沉溺于宗教迷信的洪秀全有所提醒和矫正。李秀成就对天王批评说:"俱信天灵,诏言有天不有人也。"②他并不盲从拜上帝教那一套神权说教,而且予以抵制和抗拒。洪仁玕明知天王宗教观念的大量错谬,却帮助论证宣传,从而助长洪秀全的迷信心态。洪仁玕显然把政治、皇权置于真理之上,而且把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作为维护政治利益的精神工具。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必须屈从和服务于政治,为现行体制发挥论证、诠释和教化的功能。这一方面体现了洪仁玕的政治性格的柔性和容认,"姑息隐忍";另一方面表明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竭力充当天王忠诚的辅臣角色,因此,他从政治角度考量和规范自己的言论行动,而不能囿于宗教或儒学的成见。这与封建王朝中的儒学士大夫毫无二致。他们首先要忠于皇帝,而以儒学附会和服务于朝廷,为皇帝的言行寻求理论的诠释与阐述,而湮没和忽视了儒学中具有民本观念、大同理想等进步与合理的成份。所以,无论是洪秀全或洪仁玕,他们掀起的宗教宣传运动与西方基督的传播存在颇大的距离。就是说,太平天国宗教运动秉承中国儒学功能发挥的传统,主要为政治教化提供精神力量,而不只是局限于宗教信仰和教义的传播。因此,太平天国没有一本全面论述拜上帝教义和理论体系的官方书籍,只有借用圣经和儒学语言,并增添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洪秀全诏旨汇集的"真约"。洪仁玕通晓正宗的基督教理论和教义知识,却毫无宗教上的建树,他处在洪秀全与外国传教士不断爆发的宗教冲突之中,也一意追随和盲从洪秀全,把族兄看成上帝之子,声称"凡有攻仗,皆有天助神奇",①把太平夭国的胜利归结为上帝的护佑帮助。因此,洪仁玕继承了儒学政治化的传统,终于背离基督教,选择拜上帝教作为达成政治目标的手段。
  -----------------------------------------------------------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页300。
  ②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08。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52。
  -----------------------------------------------------------
第 109/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