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特征是,采取神道设教的形式,以拜上帝教为精神武器,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持久猛烈的反清斗争。洪秀全为一介贫寒儒生,缺乏知名度和号召力,在清廷严酷统治下,很难公开以世俗方式发动反清起义。于是,他选择了宗教形式,以掩护反清的政治行动。废弃偶像、崇拜上帝,推翻清朝、开创新朝,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行动纲领,宗教斗争伴随和推动着反清武装起义,汇成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
回顾中国历史,历代封建皇帝无不玩弄君权神授的把戏, 自奉"真命天子",大力宣扬"天命观",把现存的社会秩序说成是天命的安排,以此教化和麻醉人民,忍受不幸和痛苦的"命运",从而消极地认同、接受现实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消弭他们的反抗和斗争意识。
同样,一些农民起义领袖在揭举义旗时,也借助于宗教迷信发动和组织群众。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利用太平道,元末农民起义利用白莲教等,都是利用中国现有的宗教发动起义的。可见,以宗教为精神武器发动起义是中国农民起义的重要传统。
洪秀全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在宗教选择上作了一番考量。他抛弃了流行的秘密会党天地会,借用西方基督教里的上帝与若干教义,创立了一个新宗教--拜上帝教。而且用儒学去诠释、附会拜上帝教,形成一套宗教理论体系和仪式,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武器与组织动员手段。
马克思在分析太平天国爆发原因时指出: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但这是一切东方反抗运动的共同特征。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①马克思没有将太平天国归结为宗教运动,他揭示这次运动的爆发的内在原因是鸦片战争引发的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而宗教运动只是太平大国运动采取的外在形式。马克思的论断完全符合客观史实。
-----------------------------------------------------------
① 《中国纪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5,页505。
-----------------------------------------------------------
洪秀全为了政治目的而利用宗教和神权是无疑的。当他初创拜上帝教时,企图发展教徒,建立基地,以推翻清朝。可是经过一年多的传教活动,信徒寥寥,反清并非易事。洪秀全遂转入宗教救世,当他从广西回到故乡花县后,就潜心著述,阐释教义。他撰写《劝世真文》,《百正歌》,《改邪归正》,《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作,以拜上帝和儒学伦理教化人心,劝诫人民废弃偶像,崇拜上帝,消弭私欲,实现《礼运篇》里的大同世界。1847 年秋,洪秀全赴紫荆山区,在教众感染下,反清思想回潮,再次决定以宗教发动群众,准备举事。洪秀全还写了《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提出以暴力推翻清朝,创立新朝。
洪秀全深知儒学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要,因而大力推行,但却把拜上帝教作为教化内容,掀起广泛持久的宣传运动。起义前,向群众灌输拜上帝意识,以宗教戒律约束和整合教众,把散漫的农民组成具有共同信仰和严密纪律的宗教群体。洪秀全、冯云山把教众纳入各级宗教组织,并领导他们从事宗教斗争,训练其行动能力,发动教众捣毁庙宇,破坏偶像,与传统的宗教迷信决裂,树立坚信上帝、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太平天日》中,洪秀全写道:"天父上主皇上帝曰:'尔勿惧,尔放胆为之,凡有烦难,有朕作主。左来右顶,右来左顶;随便来,随便顶,尔何惧焉!'"号召教众,"欢喜踊跃,坚耐威武,同心同力同向前,同顶天父纲常。"①这样,起义后,政治和宗教完全沟通,教化的势头和规模更大,为鼓舞士气、振奋军心提供精神驱动力。
宗教宣传和教化的另一个功能是向军民阐述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拜上帝教突出上帝与阎罗妖的对立,而阎罗妖就是清朝皇帝。只要推翻清朝,铲除妖魔,才能真正使全中国人民皈依对上帝的信仰。这就是使这场农民战争带有圣战的性质。广大将士有了更加崇高的奋斗目标,他们"虽至受伤,也甘心不悔",坚持勇敢战斗。宗教教化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同时,洪秀全竭力宣传上帝的绝对权威,要人们无限忠诚和服从上帝,并制定严格宗教纪律,甚至用行政权力强制军民信仰上帝教,目的还在于树立自己的神学和政治权威。"除妖安良,政教皆本天法;斩邪留正,生杀皆秉至公。"②军民受到教化和驱策,追随洪秀全,投身反清斗争,汇成克敌制胜的战斗力。就太平天国内部而言,宗教教化的政治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持天王的至尊地位及天国的等级秩序上。这与儒学教化对封建王朝的功能并无区别。洪秀全熟悉儒学的政治教化的程式,并把它推向宗教信仰的层次,其规模与声势空前。拜上帝教遂成为全民必须信奉的宗教,而排斥和禁止其他宗教。凡崇拜上帝以外的偶像者则予以严惩,直到处决。为了保证拜上帝教的尊崇地位,各级政权都是政教合一的架构。行政权力系统与宗教权力系统合二为一,文武官员既管理全国事务,也负责宗教教化。宗教法律也是"天法",违者科以刑律。至于天国思想文化一概都是政教宣传,科举制度也宗教化,以拜上帝教义、圣经取代儒学经典。就是说,太平天国把儒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形成全社会的灌输和宣传,为历代农民起义所仅见。
-----------------------------------------------------------
① 《天命诏旨书》,《太平天国》(一),页60。
② 洪秀全《太平救世歌》,《太平天国印书》(上),页138。
-----------------------------------------------------------
拜上帝教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君权上帝授",这也是大规模政治教化的主要内容。洪秀全的权力来之于"皇上帝",这与传统的皇权天授并无本质区别。董仲舒说:"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①洪秀全则提出,"爷排天国在中华,中国原来天国家,故此中华名爷讳,爷未降前既属爷。"②中华因上帝"爷火华"而命名,中国就是天国。洪仁玕也接受这一说法,声称:"从来中国所称花(华)夏者,谓上帝之声名在此也。又号为天朝,为神国之京都于兹也。"③既然中国、华夏都因"爷火华"而得名,那么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就有了合理性。政治教化也就采用宗教神学的形式,使精神的天国(天上的天国)与物质的天国(凡间天国)在"同是神权天国"的招牌下统一起来。从中央政府到基层乡官,太平天国都规定他们的职能是组织人民敬拜上帝,管理政事,具有牧师和行政官员的双重权责。
-----------------------------------------------------------
① 《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② 《天王诏旨》,《太平天国》(二),页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