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页115。
  -----------------------------------------------------------
  当1843 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后,反清意识又有了新的思想源头,这就
  是宗教因素。他从儒学经典的考证入手,把秦以前界定为崇拜上帝时期,之后则因为历朝皇帝僭居帝位,误入歧途,则是不拜上帝时期。反清就带自反对历代皇朝、恢复秦以前对上帝的崇拜的含义。看来,洪仁玕也是接受洪秀全这一考证结论的。
  洪秀全在三篇"《原道??》"中设计了理想社会的方案,凸显了平均平等的思想。其构想依据仍然是《礼记·礼运篇》提供的模式,还是在儒学经典内盘桓。同时也援引《劝世良言》在上帝面前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及至1847-1848 年间撰写的《原道觉世训》,洪秀全把反清意识与平均观念对接起来,夷夏之辨、民本观念、宗教观念等熔于一炉,从而为天下受难的兄弟姊妹树立一个憎恨和斗争的对象--"阎罗妖"。但当时还未确指清廷。在1852 年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则明确指出:"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阎罗妖就是清朝皇帝,"阎罗妖之妖徒鬼卒"指的是清王朝的各级贪官污吏,并号召拜上帝的军民起来"共击灭之"。①洪仁玕没有参与广西传教活动,也未能投身太平天国前期的火热斗争,但反清意识始终在其思想结构中居于重要层面,而且与忠君爱国意识相互组合,驱动他一心向往太平天国事业,并潜心学习基督教和西学,为日后报效天国,投入反清斗争大业积聚才干。
  当洪仁玕1859 年总理朝政后,立即把强烈的反清意识转化为政治实践。
  当时,太平天国上层已经逐步蜕变,封建化日趋严重。因此,在反清意识中,满汉民族矛盾被置于首要地位。洪仁玕多次撰写诰谕、檄文,组织文人撰写政论,大张旗鼓地宣传反清斗争的正义性。他写道:至于胡尘之扰乱中国也,叛上帝而拜妖魔,重奸邪而背其道,卖官鬻爵,那怜十载寒窗,免税复输,不知稼穑艰苦。??况服胡服而冠胡冠,于心何忍;忘真主而跪妖鞑,誓死难从。
  洪仁玕把满族入主中国视为政治腐败、官吏贪劣、不拜上帝、人民疾苦等问题的根本症结。因此,他号召中国人民"尊中国,攘北狄,以洗二百载之蒙羞","归上帝,扶天王,以复十八省之故士。"②洪仁玕还援引朱元璋的观点,控诉满族权贵"窜入中华,盗窃神器"。
  他说:"天下者,中华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宝位者,中华之宝位也,非胡虏之宝位也;子女玉帛者,中华之子女玉帛,非胡虏之子女玉帛也。"他还历数清廷对汉族人民残酷剥削与压迫的罪孽:"削尔父母毛发,毁我往古冠裳","既盗我邦之珍宝,又毒我国之生灵","事事坏我纲常,条条制我族类"。因而必须兴兵北伐,推翻清廷。"倘不乘此妖(咸丰)亡孽立之秋,天夺人弃之侯,为中华雪数百年未雪之耻,为祖父复数百年未复之仇,则将来中华之自罹奇祸,屈而莫伸者,不堪为后人述矣。"①洪仁玕自诩"本军师十载风尘,深识妖邪诡弊,五湖历览,洞悉黎庶艰辛。"②因此,在行动上,他尽力辅佐洪秀全,试图推行新政,又积极支持李秀成倡议,制定围魏救赵战略决策,协调陈玉成等各路大军,一举摧毁江南大营。东征苏南,扭转东线危局,并策划第二次西征,与湘军力争上游,企求开创新的局面。
  -----------------------------------------------------------
  ① 《颁行诏书》,《太平天国》(一),页162。
  ① 《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宝制》,《太平天国印书》,页701。
  ② 《太平天国印书》,页700。
  ① 《太平天国印书》,页714。
  ② 《太平天国印书》,页701。
  -----------------------------------------------------------
  洪仁玕的奋斗最终归于失败。天国覆亡,身陷敌手,他镇定从容,视死如归,对沈葆侦之流表示轻蔑,以汉奸张宏范喻之,而自比民族英雄文天样,其夷夏之辨的民族观发展到顶点。他在临刑前撰写的绝命诗把一腔民族仇恨留给了后人。诗云:"北虏逞狡诈,乃将实情瞒。言之实堪嗟,是非竟倒颠。??鞑妖禽兽行,居心殊贪残。离间我骨肉,耗尽我财源。??千秋暨万代,此仇铭心间。"③看来,洪仁玕反清意识的基本成分是儒学民族观。他认为,太平天国革命的目的是:"用夏变夷,代天宣化,斩邪留正,誓扫胡尘,拓开疆土。""恢复旧疆,不留余孽。"④显然就是为了恢复汉族政权,光复华夏河山。在他的眼里,满族是外夷,入侵中国,窃据神器,必须用暴力将其逐出中国,夺回汉族失去的社稷。因此,洪仁玕扭曲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与洪秀全相比,他受民本观念影响较小,平均观念、反封建意识相应淡薄,宣传中宗教气息也比较淡化。在洪仁玕的撰述中,我们很少看到平均观念的词句。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经济方案,他也不感兴趣,从未提及。由于洪仁玕脱离前期现实斗争,对贫苦农民的平均诉求缺乏体认,而他在香港得到的若干资本主义认知却从根本上否定平均主义。并且,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执政,平均主义在当时已经极度衰微,《天朝田亩制度》中"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也成了逝去的空想。同时,拜上帝教已经日渐失去统合军民思想的感召力,更引起广大儒生与士大夫的厌恶与反感。因此,用拜上帝教动员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自觉投入反清斗争,很难收到较好的社会动员效应。于是,以儒学"夷夏之辨"的民族观为思想武器,对汉族人民和知识分子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宣传效应。因此,洪仁玕一味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反满性质,而忽视或回避其反封建的性质,实在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③ 《太平天国印书》,页701。
  ④ 《太平天国印书》,页734。
第 105/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