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①在儒学辞典里,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因为有服饰和礼仪之美,即以礼教为基础。而少数民族缺乏礼教,自然应当被视为"蛮"、"夷"。因此,作为"夷"的满族入主中原,必然冲击传统的华夷分际,引发"夷夏之辨"。清朝前期,满汉民族矛盾长期不易弭合。而且,由于儒学教化的民族观,汉族知识分子很难接受少数民族的统治。至于历史上出现的多次民族冲突,又被儒学用这种错误的民族观加以诠释。岳飞、文天祥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朱元璋当年反抗元朝统治时,高举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他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②朱元璋遂成了恢复中华的民族英雄,一直鼓舞着汉族志士的反清斗争,太平天国也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
  清朝入主中国后,很快接受儒学文化,继承明朝政治体制,多方争取和笼络汉族官僚地上和士大夫参政,形成满汉权贵联合统治的君主专制体制。同时采取减轻剥削,鼓励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积极政策,努力使汉族人民安居乐业,因而逐渐缓解了民族矛盾,清朝统治也得以稳定与巩固。但是,清廷并没有放弃民族压迫与歧视政策,而是压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并与封建专制交织在一起,加剧了社会矛盾。乾隆后期,吏治腐败,人口剧增,人民生活艰难,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反抗主角是白莲教、天地会等秘密会社,它们继续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用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以期唤醒汉族士大夫和人民的民族意识,孤立和打击清朝统治。两广是天地会活动的主要地区,"反清复明"的口号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对一切不满现实、反抗清朝的政治势力颇有影响。洪秀全、洪仁玕当然深受感召。但洪秀全另有所谋,他声称"反清复明"口号陈旧,难以号召人心,天地会流品低劣,无力领寻反清大业,因而必须由他来开创新朝。洪仁玕对洪秀全的观点是完全接受的。而且他们把政治腐败,人民苦难,鸦片贸易猖獗,甚至科举失意,都归结为异族统治。于是,反清意识就带有浓厚的排满兴汉的民族观念。这是儒学夷夏之辨及当时政治环境双重影响的结果。
  -----------------------------------------------------------
  ① 《尚书·武成》,孔安国传。
  ① 《春秋左氏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
  ② 《明太祖实录》。
  -----------------------------------------------------------
  反清意识的另一个源头是儒学的民本观念。
  民本观念是儒学中的民主性精华。它源自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这位政治家认为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不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导致殷商覆亡的惨祸。他说:"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义民。"①统治者的主要任务是安定民心。周公甚至把民心提高到与天命相同的高度,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③民天相通,天民合人。因此,必须"保享于民",达到"享天之命",④而且可深知小民"稼穑之艰难",⑤达到"子子孙孙永保民"。⑥及至孔子,民本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主张统治者不仅要用刑律惩罚、礼教规范人民,而且要在经济上"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①使他们安居乐业。孟子则更有所发展,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民贵君轻命题,认为"得乎立民而为天",否则,就会"失天下也"。②如何得民心?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经济上要使人民有"恒产","足以事父俯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③为此,他设计了"井田制",以为民置"恒产"的方案。这样,才能维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等级社会秩序。④历代明君贤相大都是民本观念较强的政治家,因而以此作为政策导向,出现过若干封建盛世或者清官政治。
  洪秀全、洪仁玕身处社会底层,又熟读孔孟经书,自然更加期望统治者实施民本政策。可是清朝恰恰背离孔孟教诲。道光晚年,朝廷一味搜刮、摊派,贪官污吏乘机中饱自肥。"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⑤抗捐抗税风潮迭起。因此,洪秀全痛恨朝廷,在1837 年梦中以"真命天子"自居时,就赋诗言志,"手持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一方面要当天子、救世主;一方面解救苦难的人民,建立新的太平王朝,使人民得到温饱和安乐。洪秀全因此自称"太平天子"。
  -----------------------------------------------------------
  ① 《尚书·康诰》。
  ② 《左传·襄公三十年》,引《尚书秦誓》。
  ③ 《孟子·万章》(上)。
  ④ 《尚书·多方》。
  ⑤ 《尚书·无逸》。
  ① 《论语·季氏》。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孟子·梁惠王》(上)。
  ④ 《孟子·滕文公》(上)。
第 104/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