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封于王诏》,《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45。
① 《洪仁玕选集》,页31。
② 《资政新编》。
-----------------------------------------------------------
洪仁玕还借各种机会加强洪秀全的皇权,甚至竭力神化天王,运用宗教宣传和政治教化,企图树立全民的忠君意识,以此激励和驱动军民投身保卫天王江山的斗争,振兴天国大业。
洪仁玕在公务繁忙之中,组织文人班底,甚至自己动手, 撰写和发表颇多諠谕、诗文,编纂和刻颁12 部官方印书,着力宣传和神化洪秀全。洪仁玕是正宗基督教徒,曾怀着改造拜上帝教的愿望,试图劝说洪秀全改宗基督教,其中包括放弃天王是上帝次子的神话。结果,洪秀全当然不会接受,看来还说服与迫使洪仁玕放弃基督教义,带头宣传洪秀全炮制的神话。天王对此十分满意,致函罗孝全说:"干王到达天京,他也得到启示,承认我和神的这些交往,比洗礼一万次还要好。"③洪仁玕为了忠君图报,竟违心地改变宗教信仰,宣传自己也不相信的神话,以实用主义的政治功利观看待意识形态的取舍。这一举动使外国传教士大失所望,视其为基督教的叛逆,并加以攻击和诅咒。及至天国晚期,洪秀全狂热地沉溺于其父子神化的宗教迷津之中,洪仁玕则予以默认。在他看来,对洪秀全的一切言行都必须容忍与理解,即使是过错和谬误也不能表示异议,更不可批评指正。因此,他默默承受种种不公正的待遇,直到被俘后的自撰供词里,毫无抱怨和责难天王的字句,而是充满自责的心声,承担复国失败、幼主被俘的政治责任。
-----------------------------------------------------------
③ 转引自茅家琦《晚清史论》,页174。
-----------------------------------------------------------
由于洪仁玕的绝对忠贞,洪秀全深为感怀,当他在病重之中,举目四顾,亲贵、将帅中竟然难以寻觅一位可堪顾命托孤的忠诚才智之重臣,终于重新擢用洪仁玕复出辅政。这一史实足资表明,洪仁玕的忠臣爱国理念和行为经受着长期的考验,无论在顺境或逆境,都不改"板荡忠臣"的本色,因而铰之其他亲贵重臣,更加得到洪秀全的信赖和顾命,决心把风雨飘摇的天国江山和年未弱冠的幼主托付给历经磨难的族弟。对此,洪仁玕内心的感受犹似蜀汉相国诸葛亮。虽然缺乏那位军师的权柄,但他仍然感激涕零地临危受命,将象效忠天王一样地拥戴幼主,不负天王临终前的信任和嘱托。之后,他四处奔波,乞师援京。天京沦陷后,拥戴和护持幼主复国,直到被俘,效法文天祥从容就义。
洪仁玕以自己的生命铺写了忠君爱国的篇章,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堪称楷模和典范。儒学伦理纲常教化的洪仁玕尽管是清朝的叛逆,但却是太平天国的忠臣。在传统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氛围里,他作了合理的也是最好的政治选择。较之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和李秀成,洪仁玕更凸显其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也许是他接收更多的儒学文化,又对供秀全具有更深的崇拜和图报心结所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