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② 《幼学诗》,《太平天国印书》(下),页60。
  -----------------------------------------------------------
  洪仁玕的忠君爱国政治理念不是体现在对清廷的忠诚上,而表现为对洪秀全的崇拜和忠贞,并几乎贯串他一生的思维与行动。就发展进程而言,这种忠贞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青少年时期:感性崇拜阶段。
  洪秀全是洪仁玕族兄与师长,其卓越的学识、才智和品德深受乡里年轻儒生的推崇,成为这一群体的领袖人物。洪仁玕自幼即与族兄"长年交游起居",并师事洪秀全,"知其天亶圣聪,目不再诵",由此生成个人崇拜的心理定格。①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刻意追随、仿效族兄,带有颇多的感性的成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1337 年洪秀全异梦升天,发出吃语:"我是太平天子,天下钱粮归我食,天下百姓归我管。"还手撰反清侍文,"众人不知所闻。"洪仁玕却深信不疑,一直熟记异梦情节与反清诗文,曾在香港向外国传教士复述。②看来,洪仁玕此时就把洪秀全视为未来的天子,幼时的师长崇拜开始向君主崇拜逐渐位移。1843 年,洪秀全反清意识复萌,并创立拜上帝教。洪仁玕已经22 岁,思想渐趋成熟,但是他迅速接受族兄的宗教。据他回忆,洪秀全向他宣讲《劝世良言》"上帝之权能,耶稣之神迹,妖魔之迷惑,从始至终,对余讲了一遍。"洪仁玕立即感悟服膺,"余乃如梦初觉,如醉初醒",断然抛弃孔子、文昌、灶君等传统偶像崇拜,成为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而当时社会舆伦却相反,认为拜上帝教"要将基督教与中国人熟习的传统观念与信仰联系起来",是"亵渎中国神圣的传统",因而强烈排拒。洪、冯丢失教席,洪仁玕遭到责打,都辗转他乡谋生传教。③在清远教书时,洪仁玕面临两难的选择:科举,或是反清革命。就理性思考而言,无论是家庭与社会的期许,个人未来的出路与前途,都驱使他坚持苦读,在场屋中奋斗,求取功名。就感性思考而言,洪秀全已与科举决裂,外出传教,摸索反清革命道路和方略,不时与族弟交流思想,"乃告以心中秘密思想及其对于满洲的仇恨。"①当传教受挫、返回花县从事宗教救世后,洪秀全与族弟更有了共同语言,他们结伴同赴广州向罗孝全学习圣经。可见,他对洪秀全的情结和崇信并未剧烈减弱,而是理解与支持,甚至还从事传教活动。虽然,洪仁玕选择了科举道路,但义同情和关注反清及传教事业。在选择时,理性思考成为行动的主导因素,感性思考降为次要成分,因此出现了双重选择的复杂行为。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②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40-843。
  ③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50,853。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50,853。
  -----------------------------------------------------------
  2.流寓香港:渴求追随效力阶段。
  1850 年对洪仁玕的选择具有决定意义。一方面,他在科场惨痛失败,绝望心理加剧;另一方面,金田起义爆发,洪秀全多年追求的反清革命终于变成武装斗争实践。洪仁玕早经受到族兄影响,如今更无所牵挂。无论在感性和理性的考量上,他只有唯一选择:投身革命,"追随我主天王",为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伟大事业报效心力。因此,他多次赴桂,却屡遭阻隔,不得已而流寓香港,远离族兄与反清斗争事业。
  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此时有了具体的忠爱对象,洪仁玕逐渐由消极的政治避难转变为积极的报效与进取。开始,他一度怀着避难求生的心理,在外国传教士的掩护下,孤独无依,悲惜命运之坎坷。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迅猛发展,他逐渐摆脱消极孤愤的心态,争取为天国效力,因而向外国传教士介绍和宣传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运动的真相,以正视听,扩大正面影响。同时,他勤奋钻研基督教,并赴上海投奔天京,试图协助天王传播福音。返回香港后,行动更加积极,从学习宗教扩展为研习西学,考察西方列强"邦法",其动机是:"我想学了本事,将来辅佐他",为了未来更好地辅政治国而刻苦学习。显然,洪仁玕理性地认清自己的忠君报国使命,从而沉着冷静地思考天国建设的方向与道路,并把列强作为未来天国发展的参照模式。
  3.总理朝政:忠君理念的实践阶段怀着效忠心愿,洪仁玕历尽艰险,终于来到天京,即被洪秀全"恩加叠叠",破格超擢,封王秉政,实现了辅佐天王的政治理想。洪秀全对族弟寄
  于重大的政治期许,专门下诏期勉他"世世股肱天朝",做一位"板荡忠臣","佐江山耐久长"。①洪仁玕则以此为终生政治信条,表示"只宜竭力效忠,以报知遇之恩。"他一方面推行新政,参照西方列强邦法,设计政经和社会变革方案;一方面借助儒学伦理纲常,强化忠君爱国意识的灌输,以导正臣民和将士政治取向,保卫天王江山。
  洪仁玕把忠君爱国作为考察和评判官员的首要标准,他说:夫士居四民之首,才德兼备者为尚,德有余而才不足者次之。??德本也,才末也。??且夫德者何?
  敬天扶主、忠孝廉节是也,是岂能假冒乎?才者何?顶天报国、齐治均平是也,是岂能幸致乎?
  ②在洪仁玕看来,无论德才都要落实在"敬天扶主"、"顶天报国"的政治理念上。忠君爱国乃是个人道德修养和政治作为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他劝勉文武官员:"敬天爱民之事千万多为,忠主孝亲之忱时刻不放。"①要求他们"宁捐驱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②不惜以生命去忠君报国。
第 102/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