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洪秀全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②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
  席主田俘获了洪仁玕,大喜过望,立即作了一番初步审讯,确定了于王的真实身份,火速呈报江西巡抚沈葆桢。沈葆帧非常重视,立即令席宝田将洪仁玕押解南昌。先由知府许本庸复讯,并作了记录。后沈幕桢又亲自提审,除录供外,还让洪仁玕做了笔供--《干王洪仁玕亲笔供词》。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太平天国历史文献。在精炼的"供词"中,洪仁玕怀着对太平天国和天王的无限忠诚,以感人笔触回忆了洪秀全发动革命和英勇奋斗的一生,同时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事迹,而且对杨秀清、陈玉成等大批领袖和统帅的业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在"供词"的政治定位上,洪仁玕称太平天国为"天朝",洪秀全为"我主","圣驾",太平军为"天兵",自称"本藩",而称清朝为"妖",清军为"清妖","妖军",清将为"妖头",外国侵略者为"洋鬼",体现了鲜明的褒贬界定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供词"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奴颜媚骨,通篇充溢着反清反侵略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沈葆桢曾派人诱降洪仁玕,而且当时太平军高级将领听王陈炳文等就在江西降清,但被洪仁玕严词拒绝。他在供词中表态说:"今予亦只法文丞相己",而把诱降的沈葆桢喻之为汉奸张宏范。如果对照李秀成的"供词",我们更可看出洪仁玕的崇高革命气节。①洪仁玕在《自述别录》中坚定表示,"我鞠躬尽瘁,只求速死"。②沈葆桢一无所获,遂于1864 年11 月23 日,将洪仁玕处决。 43 岁的于王在南昌英勇就义,他以自己的宝贵生命实现了生前立下的"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的誓言。但是,他并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念,相反,他坚信天国的覆亡是暂时的,而天国的事业是永恒的,清朝的腐败残酷统治是不会长久的。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继承天国的事业,推翻清朝,复兴天国。为此,他写了一首绝命诗,云:
  我今即永逝,一语贻后贤。
  天国祚虽断,复生待他年。
  洪仁玕的预言终于在半个世纪后变成现实。辛亥革命的风暴摧毁了清王朝。太平天国的事业和革命精神为一代代中国革命者所传承,至今仍然是鼓舞和激励我们振兴中华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镌刻在天国历史丰碑上的洪仁玕的光辉业绩。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② 《洪仁玕自述别录之一》,《洪仁玕选集》。
  -----------------------------------------------------------

 
第二章思想结构之主导层面:儒学观念  一、思想结构之层面组合
  从1640 年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美列强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演进。是时,清朝入主中原,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由于清廷的长期闭关自守,按照历代封建王朝模式统治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清朝经过前期的一度富强迅速走向衰败。由于力量对比的严重差距,西方列强在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中用枪炮打开了清廷关闭已久的大门,封建的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这种历史的剧烈变动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不能不产生日渐深刻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和嬗变,构成近代思想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给传统的封建文化以亘古未有的冲击。
  西方列强以工商立国、主竞争、重技艺、标榜民权与法治的文化,必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轻技艺、重君权,主中庸的传统文化架构发生冲突。随着鸦片战争失败,先进知识分子们首先有所觉醒。他们开始探究西方列强强盛的缘由,从逐渐传播的西学中寻找真理,以振兴中华,抗御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从林则徐、魏源到洪仁玕都是最早的代表人物。
  洪仁玕生长在这个历史大变动的初期,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其思想结构因此显示出时代和个人的双重特色。他出身农村社会,祖辈为勤劳本分的农民,从读书到塾师生涯也一直未离开农村,因此他熟悉农民,同情农民的贫贱境遇,支持和参与洪秀全"斩邪留正解民悬"的反抗活动。同时,他接受了一般的儒学教育。传统的伦理道德,儒生的气质、抱负,都深刻制约着他一生的思想演变。洪仁玕的特殊经历有两点:其一,他与洪秀全的宗族、师生及君臣关系。在青少年时期,他就追随与仿效族兄的言行举止,理解与接受洪秀全的各种思想要素,视洪秀全为师长与君主。赴天京后,被洪秀全擢为总理朝政的军师,复是感恩戴德,竭力效命。洪秀全的意志和思想取向必然对洪仁玕的思想演化进程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二,他曾在香港流寓五年,耳濡目染西方文明,而且悉心学习、考察与研究,因而他具有比同时代知识分子更多的西学知识。并且,洪仁玕试图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施政实践。这使他在推行新政时,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设计出新型的社会建设方案,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前期的重要启蒙思想家。上述种种因素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渠道影响和规定着洪仁玕的思维进程,因而使他的思想演变轨迹不是沿着直线发展,而是曲折迂回,异彩纷呈。各种思想交织、组合,其思想结构也因此不断变异,呈现多元层面。各层面不断互动和组合,形成阶段性的演变历程。
  如果对洪仁玕各个时期的思想结构展开具体的层面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它总是可以分解为若干层面,并相互组合和影响,共处于整体结构之中。而且,有些层面具有相对的稳定和持续性,它们构成了洪仁玕思想结构的基本要素。纵观他的一生思想发展和演变过程,其经常起作用的层面是:1)儒学观念;2)宗教观念;3)反清革命意识;4)近代化意识;5)爱国和反侵略意识。只要剖析每一时期洪仁玕的思想结构,总是这五个层面中的某几个层面交互发挥作用,凸显出该时期的结构特征。由于背景、环境和经历不同,这些层面的生成时间和强弱情况各异,亦非同时均衡发挥其思想功能。而且,在每个时期,某个层面处于强势地位,成为主导层面,影响和制约其他层面的发展;其他层面则居于弱势,成为次要层面,并对主导层面产生不同的制衡作用。因此,我们亟须针对各个时期洪仁玕思想的层面关系展开微观剖析,才能客观再现其思想变迁的流程大势。
  洪仁玕思想结构的五个层面虽然存在各种差异,其内涵和外在表征也各具特性,但是,就文化取向而言,这些层面则可以归人两大文化体系:中学和西学。
  洪仁玕是出身社会底层的贫寒儒生,必然与儒学结下不解之缘。儒学自孔子总结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后,经过不断改造和修整,及至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而且,自从汉代独尊儒学以后,它就成了历朝官方刻意提倡的显学。于是儒学政治化成为这一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 100/126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