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装饰品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人们逐渐学会将采集到的野麻纤维提取出来,用石轮或陶轮搓捻成麻线,然后再织成麻布,做成更进一步适应人体要求的衣服。这是人类服饰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发明饲养家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历史上就流传着“伏羲氏化蚕桑为繐[sui穗]帛”(《皇图要览》)、黄帝元配妻子嫘[lei雷]祖西陵氏“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罗泌《路史》)等传说。考古发掘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将蚕蛾驯化家养④,并能织出较为精细的丝织物。到了殷商时期,养蚕已很普遍,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技术。随着织机的改进,提花装置的发明,已能织出除平纹织物外,还有畦纹和文绮织法的丝绸。加上刺绣与染彩技术的逐渐成熟,服饰也日益考究。史载,商纣王一次就赏赐给300名宫女大量丝织品,足以说明当时养蚕、取丝、丝绸业已具相当规模。
衣服的样式是从简单到繁复发展的。最初极其简单。在寒冷的北方,人们往往不分男女老少都披一件完整的兽皮。后来把兽皮中央穿个洞,或在兽皮一端切个凹口,就形成了名为贯头衣或斗篷的最早的衣服。在气候温暖的地带,人们最初只是用一块方布把下身围起来,这就是最早的裙子。它很像今天我国西南方少数民族所穿的筒裙。
衣服分上下,又是较晚些的事。一般说来,背心、套袖、套裤出现较早。当人们将背心、套袖、套裤和遮羞布连缀起来时,上衣和下衣也就出现了。
帽子和鞋,是伴随衣服产生的。人们最初把一片树叶或树皮顶在头上以避免烈日的炙烤、淫雨的淋漓,这就是最古老的帽子。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用兽皮或布帛裹头。人们用树皮或兽皮裹脚以防备荆棘碎石,抵御冰雪严寒,这就是最早的鞋。后来才由裹脚之物逐渐发展为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演变,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由于人们在财富的占有上开始变得不平衡,财富的意识、观念甚至崇拜逐渐形成,人们的服饰观念也有了改变,服饰的美中又注入了富贵与贫贱的色彩。再如,伴随宗教的产生,宗教观念的影响在服饰发展上也有了明显的反映。所谓上衣像天(未明时)用玄色,下衣像地用黄色,这一黑一黄,无疑是受到对天地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至于祭服和丧服的确立,也显然是由于对天地、祖先和死者的迷信和敬畏,幻想依靠对天地、祖先和死者的祭拜来帮助自己度过各种灾难。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这以前,古代男子一般都是长发披肩,或稍加系束,或梳成辫发,头戴冠巾。只有犯人才剃去头发。古代妇女的发式,与男子大体相同。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前221年),冠服制度则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按照《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朝会时,帝王和百官必须身着冕服或弁服。它的具体形制因穿戴者身份的尊卑贵贱不同而各有差异。这个时期服装的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上衣大多为小袖,长到膝盖,下裳为前后分制,两侧各有一条缝隙,腰间用绦[tao涛]带系束。
战国时期,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现。深衣是将原有的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衣服(有些像后世的连衣裙),因“被于体也深邃”(意思是遮蔽身体的面积大。见《礼记·深衣》)得名。胡服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与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它基本上可以分为曲裾[ju居,衣襟]与直裾两类。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直裾又称襜褕[chanyu搀于],除祭祀、朝会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的另一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