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妇女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wan挽]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子裹头。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的不同。还有穿襦〔ru如〕裙和裤(大多仅有两只裤管,类似今天的套裤)的。
汉代的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的正式场合所着的衣服,包括圆领袍衫、幞[fu福]头、革带、长筒靴。“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则多穿白衣。唐代妇女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角梳篦的。贵族妇女面部化妆成“额黄”、“花钿[dian店]”、“妆靥[ye夜]”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pei佩]。由于唐代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文化交流中取广采博收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贵族女服呈现以展示女性形体和气质美的薄、露、透为特点的中国封建社会绝无仅有的现象。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演变为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与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衫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妇女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多如眉皱”;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辽金元三代均为少数民族执掌政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特征。辽代契丹服与汉服并行。契丹族男子“髡〔kun昆〕发”,穿皮袍皮裈〔kun昆〕。女子面部常饰“佛妆”(以金色涂面),着直领左衽团衫,拖地长裙。金代大体保持女真族服式,适应游牧生活需要,盛行保护色服装。男子通常梳辫发,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窄袖衣,脚着乌皮靴。女子辫发向上盘髻,服装以襜裙为主。法定服饰初承辽制,后吸纳宋朝服饰特点,形成女真、契丹、汉族三合一的特色。元灭南宋后,种族等级森严,在服饰上多有禁制。帝王、大臣朝会时,一律穿同一颜色连体紧窄的“质孙衣”,以质地精粗不同区分等差。冬服、夏服也各有定制。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宝石装饰为荣。妇女一般戴皮帽,穿左衽窄袖织锦女袍,着靴。其最具特色的女帽是“姑姑冠”。它上宽下窄,像个倒翻的花瓶。蒙古族男子皆剃“婆焦”,戴皮帽,着右衽翻领皮袄,穿靴。辽金元戎服以便于骑射为特色。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所以,有明一代,重新出现了法服与常服并行的状况。明代的法服与唐制大体相同,只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明代官员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有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补子上所绣图案的不同,表示官阶的差异。官员的腰带因品级不同质地也不一样。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等级限制之严格成为明代服饰的一大特点。读书人多穿直裰[duo多]或曳[ye叶]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代妇女的髻式也很多,而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所着衣裙与宋元近似。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钮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清兵入关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结果导致传统冠服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一统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清代男子一律剃去额发,后拖长辫。服装有袍、袄、衫等形制。官员穿开衩箭袖长袍,外着朝褂。胸背各缀有一块补子,上面绣有各种纹饰,用以区分官员品级。此外,还用帽顶饰物质地的优劣来表示官员品阶的不同。清代妇女的服饰则满汉两制并存。满族妇女梳辫或髻,或“两把头”、“大拉翅”。着旗装,即穿旗袍,外加坎肩,穿高底鞋。汉族妇女仍上着衫、袄,下着裙、裤。这一形制流行了200多年,至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辛亥革命发生,男性纷纷抛弃长袍马褂,剪掉长辫而着起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蜂起剪去长发而穿起西洋化的旗袍,长不过膝的裙装,从而掀起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新的更大的变革。服饰的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自由的状态。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