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对艾弗里等人的理论的怀疑,也反映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中。当艾弗 里提出他们的理论以后,闸有人提议艾弗里应获这种最高奖励。但鉴于科学界对其 理论还抱有怀疑,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推迟发奖更为合适。可是,当对他的成 就的争议平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准备授奖之时,他已经去世了。诺贝尔奖评选 委员会只好惋惜地承认: “艾弗里于1944年关于DNA携带信息的发现代表了遗传学 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就,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金是很遗憾的”。
启发与借鉴
艾弗里等人的科学发现为什么迟迟得不到科学界的承认呢?这当然不是由于他 们的不术地位低下所致,因为艾弗里那时已经是细菌学界的一员老将。不是由于出 版机构的压抑,因为他拉的文章在《实验医学杂志》上得到了及时发表。也不是由 于他们的研究超越了时代或离开了研究的主流趋势,因为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研究格 里菲斯发现的新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艾弗里的发现的蒙难主要由于认识论方面 的一些原因造成的。具体说来是:
第一, 传统观念的束缚。无庸否认,大家早就怀疑过DNA在遗传过程中是否有 一定的功能, 特别是自从福尔根(F.Feulgen)于1924年证明了DNA是染色体的一 个主要组分之后。但是,由于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定历史进程,人们对蛋白质的研究 罗为充分,对它的重要性和分子结构的认识比较深入;而对DNA的研究就非常不够, 因而人们也就很难设想DNA能够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仙,DNA 不像蛋白质那样引人注意。这除了它不像蛋白质(特别是酶)那样到处都是,且到 处都是活跃以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结构上似乎没有蛋白质那样变化多端,具有个 性(同一生物体中的异源蛋白质之间,或者不同生物体中的同源蛋白质之间,在结 构的特异性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直到30年代后期,科学界还普遍坚持莱文(P .A.T.Levine)在20年代提出的“DNA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认为DNA只不过是 一种含有腺苷酸、鸟苷酸、胸腺苷酸和胞苷酸四种残基各一个的四核苷酸而已。到 了40年代早期, 尽管已经认识到DNA分子量实际上要比四核苷酸理论所要求的大得 多,但是仍然普遍地相信四核苷乃是那较大的DN聚合体的基本重复单元,其中四个 嘌呤和嘧啶碱基都依次按规定的序列而被重复着。 DNA被看成如同淀粉等聚合物一 样的一种单调的均匀的大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DNA在各种染色体中的普遍存 在,人们一般都纯粹是从生理上和结构上来解释,而把基因的信息作用往往归因于 染色体里的蛋白质。所以,当艾弗里等人将他们的结论公布于世时,许多科学家便 不免投之以怀疑的目光。 恰如斯坦特所说:“那时候所流行的对于DNA的分子本性 的观点使得大家难于相信DNA可能是遗传信息的一个载体” 。事实上,发现者本身 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他们的论文中只愿意说DNA或许是“转化因子 的基本单位”。他们不愿意将他们的发现推广为一般结论,并且特别声明,“当然 可能,被描述物质的生物学话性不是核酸的内在特性,而是由于吸收在核酸中的少 量其他物质,或者是与核酸紧密结合着、以至无法检测到的物质”。艾弗里及其合 作者的这种措词, 被有的科学史家称为是“几乎神经过敏地回避了DNA是基因、基 因只不过是DNA” 这个主张。的确,艾弗里等人在提出他们的理论时,是极其谨慎 的。他们在论文中说:“如果这项关于转化因子的本性的研究结果获得证实的话, 那么核酸就必然被认为具有生物学的特异性,它们的化学基础尚有待于确定”。
第二,错误地总结经验造成的因噎废食。
就在艾弗里等人做出上述结论的20年之间,著名生物学家、1915年诺贝尔化学 奖获得者威尔斯塔特在实验中由于采用的酶溶液过于稀释之故,以至用通常的化学 检验法显示不出它的蛋白质含量,但仍存在催化活性,于是便做出了酶不是蛋白质 的错误结论,宣称已经制成了不含蛋白质的酶的制备物。由于这种结论出自权威之 口,人们信以为真,结果使对酶的研究推迟达10年之久。1944年时,科学界对这种 前车之鉴仍记忆犹新。所以,当艾弗里等人公布他们的结论后,害怕再受骗的科学 界便不敢再盲然唯这位权威而是从,迟迟不予认可了。播种苦果的是已故权威威尔 斯塔特,而蒙受苦果之害的是在世权威艾弗里。殊途而同归。“威尔斯塔特的错误 幽灵使基因的研究又拖迟10年之久”。
艾弗里等人及其科学发现的不幸遭遇,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首 先,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当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性和片面性,做到不为 流行观念所束缚,努力去揭示未曾为大多数人所注目的新领域;做到正确总结经验 教训,不能因噎废食。其次,作为一个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不仅应对那些成果在 短期内就得到证实的发现者给予奖励,而且也应对那些其成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 到证实的卓越发现者(特别是其中的高龄科学家),及时给予认可。试想一下,如 果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当初不是坚持“最好等到脱氧核糖核酸的转化机理更多地 为人们所了解的时候再说”这种优柔态度,怎么能会造成那种结局而追悔不及地承 认是“实属憾事”呢?!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扫校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二十八章 藏在深闺无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