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言:‘宋以来士夫好名,致误人家国事。托攘外美名,图不次峻擢;洎事任属,变故兴
,迁就仓皇,周章失措。生心害政,莫斯为甚!”是疏传于外,时议咸斥之。及庚子(一九
○○)祸作,其言始大验,而嵩焘已子十七年(九年以前)卒矣。这样一位不畏人言的先知
,他的遗作,自是我们最好的营养。
佚名:《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那时候的诗,事实上是歌谣。歌谣分随口唱的“徒歌
”,和随着乐器唱的“乐歌”。当时的音乐家叫乐工,他们搜集这些“徒歌”和“乐歌”,
编成唱本。有三百多篇,就叫《诗》或《诗三百》。后来乐谱散失了,只剩下歌词了。
到了孔子时候,他把诗给道德化了,用来做为教条。例如“卫风”(硕人)中有“巧笑
情兮,美目盼兮”,明明是写漂亮女人的,但孔子却硬扯在画画上面,还引而申之,硬扯在
修养上面。孔子主张“思无邪”,这样一规范,歌谣的本来面目就被曲解了。
自从孔子给这些歌谣定下规范后,后来的人就更变本加厉了。汉朝以后,把它用“经”
给供奉住,就叫《诗经》了。从此说诗的,就提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来
发挥,本来面目就更远了。
至于说孔子删订这部书的事,也是不确实的。因为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季札就到鲁国来
听乐工给他歌诗了。那时的分类名目,都已经定形了,自然不是孔子所能删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