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学而》。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学而》。
⑥《论语·阳货》。
⑦《论语·子路》。
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仕进和治国之道。但孔子不赞成无原则地守信用。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⑧因为只知重然诺而不知分辨是非善恶,有言必信,有行必果,就往往会犯错误。所以有若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即是说只要守信本身是合于道义的,如发现己说过的话有不对之处(不合义),对这种话即使不履行也是可以的②。也就是说,合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而不合于义的言就不应该兑现。
⑧《论语·子路》。
①《论语·学而》。
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有二解。一是根据朱熹《论语集注》所说:"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据此译成现代语,则为:"与人约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钱穆《论语新解》)或为:"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兑现。"(杨伯峻《论语译注》)。是根据程树德《论语集释》"信近于义"条《集注》所说:"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不必义也。以言可反覆,故曰近义。??郑注云:'复覆也。言语之信可反覆。'??《尔雅·释言》:'复,返也,返与反同。'《说文》:'复,往来也。往来即反覆之义。'??复训反覆,汉唐以来旧说如是,从无践言之训。《集注》(即上述朱熹《论语集注》--引者)失之。"据此译成现代语,则为:"只要守信本身是合于道义的,不履行说过的(已不合于时宜的)话,是可以的。"这里主要是因为"复"字本身有二义,一为"践言"、"履行"、"兑现";一为"反覆"、"不履行"。从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的一贯思想看,后释较合孔子本义。此从后释。
(三)恭敬
恭即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平。孔子主张"居处恭"③,"貌思恭"④,认为恭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但他反对过分的做作的恭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⑤这种不正当的恭顺让人感到可耻。所以要做到恭,也必须依礼而行。有若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①所谓敬即对事业严肃认真,对人真诚地以礼相待。在工作上,孔子要求弟子们"执事敬"②,"事思敬"③,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在对人的方面,孔子主张敬父母,认为只养不敬即是不孝;敬上级,赞扬子产"事上也敬"④;敬朋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⑤,晏子受别人尊敬是因为他首先尊敬别人。孔子的恭敬都是与礼相符合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宗法等级制的色彩。孔子反对"足恭",然而他对君主的恭敬。因为是依礼而行的,譬如"人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⑥等等,岂不也有"足恭"之嫌吗?他叹息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⑦在当时许多人的心目中,周礼已经过时,孔子事君的恭敬已被视为谄媚。但是另一方面,恭敬毕竟指出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彼此尊重、礼貌相待的原则,如果除去其等级制的污垢,把它建立在社会主义原则和平等的同志式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恭敬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③《论语·子路》。
④《论语·季氏》。
⑤《论语·公冶长》。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季氏》。
④⑤《论语·公冶长》。
⑥《论语·乡党》。
⑦《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