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伦理道德是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准则,人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都有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影响。因为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也还有个"慎独"的要求,而慎独正是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①,就是说,一个君子在任何时刻都不应违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孔子在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道德规范体系,前已说过。现在将孔子庞大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举几个主要例子说明如下。
①《论语·里仁》。
(一)孝悌
人一出生,首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等,这是古今中外,直到如今,凡有人的地方,没有例外的。所以孔子在他的伦理思想中首先着重强调了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孝悌。孝指尊敬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它们是维护家长、族长地位,巩固宗法制度的必要德目。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②"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③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组织是一致的,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④同时因为对于各种人的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所以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面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①因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我们首先提出孝悌来作考查。在孝悌两者中间,孔子更重视孝。但是,怎样做才算是孝呢?首先是合礼。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②但是这里的礼决不是形式主义的虚应故事,要有与之相应的真情实感。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③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④这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抱着敬重的心情,要有愉悦而又谨慎的表情。没有这些,即使是形式上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也不能看作孝。孔子不是把孝单纯地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他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可是孔子的这个观点,却又和他强调父子之间的等级森严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即子必服从父,甚至在父死后也要求儿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以致这种消极因素发展而成为后世所谓"吃人的礼教"。这也是"二重性"的表现。孔子没有也不可能使父子关系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但他在孝的观念中注入和强调亲子之爱这个新因素,却是有光彩的。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许多家庭里发扬了这种积极因素,做到了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正常习俗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这就是说,孝悌德目排除其封建性糟粕,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可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学而》。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为政》。
(二)忠信
孔子的忠是指对人,特别是对上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他要求"与人忠"①,他的弟子曾子经常检查自己是否"为人谋而不忠"②。然而对普通人的忠具有平等的因素,人们可以相互尽忠。对君──天子、诸侯的忠具有不平等因素。
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事君尽礼"④,"事君,能致其身"⑤。一个"使",一个"事",已经分明地道出了君臣关系的不平等。臣为君可以拚出性命,君为臣决不要求如此。事君以忠也可以说就是事君尽礼。这是下对上之礼,与"君使臣以礼"即上对下的礼不同。但孔子的忠君与后儒的忠君还有相当大的差别。后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吸收法家思想,把忠君解释为君对臣的绝对统治与臣对君的绝对服从。韩愈认为,即使是暴君纣王要处死周文王,文王也不应该有怨怒,要依旧忠心耿耿地对纣王说:"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的。君无礼,臣也就无忠,也就可以离去不干。盂子把这个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①而且孔子主张,君主有过错,臣应犯颜直谏(《论语·宪问》:"勿欺也,而犯之。")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他自己正是这样离开鲁国的。但孔子的开明到此为止了,不管君主如何昏愦荒淫,他也不主张推翻君主。他对周武王稍有不满,就是因为武王用武力推翻了殷纣王。由于孔子忠君思想中有这类消极的不合理因素,所以后儒才能把它与法家思想结合起来。但是对后儒所提倡的忠君也应有所分析。君是封建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或象征。当外族进犯的时候,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与忠君连在一起,并且以忠君为旗号。在这种情况下,忠君思想往往具有某种积极因素。但是君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是不同的,君主为一己私利常常破坏抗战,因此忠君思想常常限制一些民族英雄发挥其爱国热情,使他们的事业半途而废。
信即诚实无欺。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道德的正派人,必须"主忠信"②,"敬事而信"③,"谨而信"④,"言而有信"⑤。他指出,一个人有信这种品德,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信则人任焉"⑥;执政者诚信,才能使民众诚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⑦。因此信不仅是普通人与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八佾》。
⑤《论语·学而》。
①《孟子·离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