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论语·述而》。
①《论语·子路》。
明。一个"和"字,一个"同"字,看上去意思相近,却有原则区别,历史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争论。从孔子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看,用现代语言来讲,"和"就是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同"就是无原则的苟同或同流合污。孔子认为,有高尚道德的人(君子),应该既坚持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又反对对不同的错误意见无原则的苟同或同流合污;只有缺乏道德的人(小人),才是只讲无原则的苟同或同流合污,而不讲有原则的和睦相处。这难道不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含有深刻意义的、对人们都要面临的这个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概括吗?!这个哲学概括难道现在不是仍保持着它的生命力吗?!以上所举三例,可以充分证明孔子在"人道"方面确实发表了不少"言必有中"的言论。
第二,"三为"的区别和统一的知行一致精神前已屡次提到,孔子是一个讲究实际的现实主义者,一个体现知行一致精神的人。他既不同于主张消极无为思想的老子,也不同于抱着消极厌世思想的长沮、桀溺之流①,而是主张改变当时"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类抱积极态度的人。怎样才能养成和坚持这种积极有力的态度和高尚的风格呢?根据孔子散见各处的言论,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为学,二是为人,三是为政(工作)。因为一个人对人类社会能否做出贡献,贡献之大小,都取决于对这三个问题处理的结果如何。现就这三个问题分别简述如下:1.关于为学。孔子对学习,对治学是非常勤恳、非常认真的。他从十五岁立志一直到七十三岁逝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三条原则。第一条是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下学则殆。"②这就是说,光读书下思考就会茫无头绪;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想入非非。因此必须学、思结合,这才是为学的正道。第二条是学习必须与应用相结合,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③这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首,结果是既不能治理国家,出国又不能完成外交任务,这样读《诗》,虽然读的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读《诗》如此,读其他书也是如此,读了不能应用和没读一样!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学用结合的原则。第三条是必须以学习为乐。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意思是说,做到好学还不够,还要做到以学为乐,所以《论语》一书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对于为学确是到了学以为乐的地步。他所以那样博学多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一生坚持这种以学为乐的精神。2.关于为人。孔子仁的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是围绕人和如何做人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本书很多章节都谈到这个问题,这里只要把孔子认为为人的几个主要标志提一下就可以了。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二是"内省不疚,不忧不惧"③;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四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⑤;五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⑥。只此五条就可以充分显示孔子心目中为人的道德风貌和品格情操是何等开朗、何等高尚了。他自己对这五条也确实是一贯身体力行的。根据实事求是和"举一反三"的精神,细加体会,就可以大体了解孔子为人之道的要领了。①长沮和桀溺为春秋时两个隐上,从事耕作,姓名不详。其思想点滴参见《论语·微子》。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子路》。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述而》。
③④《论语·颜渊》。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卫灵公》。
3.关于为政。前已说过,在孔子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出路是"出仕"、"为政"。因此,"为政"在一定意义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工作"和"就业"。对于做官(什),当时显然存在着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为了享受富贵,另一种是做官为了实现道义。孔子当然属于后者,子路说过的一句话可以确实地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就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①。因此,孔子认为是否做官取决于出仕本身是否能实现他行义(仁政德治)的抱负。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②意思就是说,如果给他出仕的机会("用之"),他就把道义行之于世(意即兼善天下);不能给他这个机会("舍之"),他就把道义藏之于身(意即独善其身)。接着,他还用赞扬的口气说:"唯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说,只有他和颜渊能做到这一点。其实,这一点与其说是孔子的优点,倒不如说是他的缺点。他把行义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把统治阶级给他以出仕的机会作为行义的唯一可能,这是他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正统观念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一生碰壁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他能在对封建统治阶级不"助纣为虐"的情况下提出并坚持"仁政德治"的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人民有利的,对历史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可是历史的辩证法对此做了讽刺性的嘲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竭力利用孔子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正统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却把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挂在口头上,作为掩饰他们横证暴敛和残暴统治的一块"冠冕堂皇"的遮羞布。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孔子被统治阶级尊为"至圣先师"的秘密就在于此。但是,我们终究只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孔子"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只有封建社会历史上像孔子这样的伟大政治家才能提得出来。孔子一生凄凄惶惶,到处碰壁,他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有过出什的机会,但不论是在中都宰的任上,还是在小司空、大司寇等的任上,都作出了当时条件下能够作出的政绩,显示了他的政治品德和才能,表现出他的政治家风度。以上关于孔子所谈为学、为人和为政的三个问题,既有区别而又统一。区别是在统一基础上的区别.统一是在区别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上的统一。那么,这个统一的核心是什么呢?这个核心就是孔子所主张的"仁",就是体现高尚的道德学问和完整的人格的"仁",就是体现真理、人生观、世界观的"仁",也就是体现作为孔子人生哲学思想核心的"仁"。在这个统一的"仁"的基础上,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精神鼓舞下,表现在为学上就是以学习为乐,表现在为人上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貌和品格情操,表现在为政上就是主张和坚持"仁政德治"。分而言之,就是上述三个区别(为学、为人、为政);合而言之,就是它们的统一(仁的人生哲学思想)。而其中的为学就是方法或手段,为人和为政(工作)是应用或目的。三者之中,为人又是根本,因为为学和为政在一定程度上由为人的品格如何所决定,而为人和为学的实质如何又集中地通过为政(工作)表现出来。如果认为为学很好,但是为人和为政(工作)却不好,或者认为为人很好,但为学和为政(工作)下好,以致认为为政(工作)很好,但为人和为学不好,这种现象在逻辑上和事实上①《论语·微子》。
②《论语·述而》。
都难以想象。这是由于在为学、为人和为政(工作)三者辩证的区别和统一上有了这样那样错误的结果。这是孔子常常告诫自己和别人。
(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及其历史意义
上面已经把孔子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作了介绍,现在要问:这一思想究竟来自哪里?它的历史意义如何?现就这两个问题论述如下:第一,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要谈思想根源,特别是作为孔子这样庞大、复杂思想体系核心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现从两个方面去探索和说明它:1.历史的根源。孔子一再说他"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①,这说明他对古代文化的爱好和追求已经达到多么深的程巨。正因为如此,《中庸》中所说的"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符合孔子好古、崇占的思想的。我们现在就从孔子这个思想实际出发,在尧舜和文武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去探求和评析仁的人生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
(1)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原始民主平等精神是孔子"祖述尧舜"的缘由。
孔子崇拜尧舜,仰慕尧舜时代的治绩达到了《中庸》所说的"祖述尧舜",即把尧舜当作人类"祖先"、把祖述"祖先"之道作为毕生任务的地步。孔子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尧舜距离孔子已有一千五六百年之久,尧舜以前的情况有一些传说,但已十分渺茫,传说中尧舜的情况虽也很模糊,但①《论语·述而》。
尚有端倪可寻①,因此,以尧舜为崇拜对象尚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同时,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原始公社氏族社会后期,阶级和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中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原始的朴素的民主平等精神和风尚,人与人之间都能和爱相处,亲如一家,即"黎民于变时雍"②,意思就是在尧的治理和影响下黎民百姓都能雍雍和爱,亲如一家。孔子对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原始朴素的民主平等、和爱谐调的社会生活和风尚表示极大的爱慕与向往,因此,他对尧舜和禹做了热情洋溢的歌颂: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③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下与焉。④这里有一点应特别引起注意,就是"有天下而不与焉",意即他们虽然得了天下,但不以天下为私有,不传子而实行选贤禅让,即有名的"天下为公"。这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特别是孔子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归宿(此点将在本书第六章《政治思想》中论述)。由于孔子对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主要精神(天下为公、民主平等等)表示热烈向往,因而这种精神就不·188.孔子评传能不在孔子自己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中有所反映。例如:泛爱众,而亲仁。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这些思想境界很高的言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关尧舜时代原始公社氏族社会某些风尚的传闻。当然,原始社会对"天命"、对祭把等的一些原始迷信思想,孔子也接受了不少,前已谈过,这里丁冉多谈了。
(2)西周文武周公时代的仁政礼治精神足孔子"宪章文武"的缘由。如果说孔子非常仰慕尧舜的话,那么,他对文武周公的仰慕较之对尧舜的仰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孔子和尧舜相距一千五六百年,尧舜时代尚无文字记载,那时的情况来自传说,依稀隐约,既不明确,也不具体;而文武周公和孔子相距仅五六百年,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情况比较明确具体,可资查考,加上文武周公的治国之道(典章制度)已经相当完备,而且大多保存在鲁都曲阜,孔子有机会看到,所以如前所述,孔子曾以赞叹的口吻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④但两千余年前的孔子不可能真正掌握西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他所说的"郁郁乎文哉"也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没有也不可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用现代化的历史科学观点看,正像本书第三章《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中所论述的那样,西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变革的起点,其主要标志是:
一、①尧舜时还没有文字记载,现存《尚书》中《尧典》亦非尧时作品,估计最早也个过是周朝史官根据传闻而整理的记录,但此篇内容大致是远古遗留下来的传说,因此这就是研究尧舜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②《尚书·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