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④《论语·泰伯》。
①《论语·学而》。
②③《论语·公冶长》。
④《论语·八佾》。
废除了殷商的奴隶制,结束了奴隶社会的历史,开创了领主制封建社会。
二、从总体而言,解放了奴隶,使之成为有一定人身自由(人格)的农奴,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主要是农业)。
三、按宗法等级制原则,将主要的生产资料的土地实行山天子对各级领主的层层分封,最后分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奴之手,根据"劳役地租"的原则从事农业生产和剥削。
四、相传周公以文王、武王建立起来的初具规模的治国的典章制度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某些殷商遗制,建立了一套较较完善的礼治典则,这一套礼治典则以突出尊重周天子和忠君尊王为主导思想,详细规定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协调关系的各种仪式(包括外交、内政和婚、丧、嫁、娶等)以及祭天、祭神和祭祖先等典礼在内。这实际上是一套力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完整的西周政治制度。
五、西周统治者特别是周公吸收了夏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出一套如何更好地统治人民的经验,集中起来主要是"敬德保民"四个字。文武周公等根据传说和当时的习俗认为民是天生的,他们自己则是天派下来保护民的,民的意见又代表人的意见,"天视自我民视,大听自我民听"①,因此,顺民心就是敬天命,就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要顺民心、敬天命,自己则须有道德修养("敬德"),这就首先要了解种田劳动的艰难,然·190·孔子评传后才能在安逸中知道种田人的疾苦,即如《尚书·无逸①》中所说的"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②。上述五点,特别是后两点集中体现了西周文武周公的所谓"仁政礼治"的精神。一生以宣扬文武之道(即"宪章文武")为己任并宣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③的孔子,根据文武周公上述"仁政礼治"的精神,又吸收了尧舜时代原始民主平等精神,加以概括和提炼,形成了自己以文武之道为基调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这是很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2.个人经历的根源。本书第二章《生平概略》中已经说过,孔子虽系贵族后裔,但三岁丧父,幼少年时生活贫苦,曾从事过各种劳动,因而接触了较多的下层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疾苦有所体会和同情。尽管他一心想恢复自己的贵族地位,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但这一段经历对他往后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不能不留有较深的影响。例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④马厩失火,孔子关心的不是马,而是人。这里"伤人乎"的"人",肯定指的是喂马之类的下层劳动者,没有将心比心同情劳动人民感情的人,一般是不会这样做的。又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里的"无类"显然没有贫富贵贱等的区别,即包括贫苦下层人民在内。孔子所有弟子也确实有不少是属于贫贱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处,把传统中尧舜时代的原始民主平等精神和文武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吸收到仁的人生哲学思想中来,并将仁的哲学思想的政治实践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实现小康世界的西周之治;第二阶段为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前①《尚书·泰誓中》。
①根据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所载,武王的儿子成王年长后,周公担心成王"有所淫逸",特写《无逸》一篇,告诫成王。
②"依"同"衣"。据《白虎通义·衣裳篇》说:"衣者隐也。"这里的"隐"即隐痛、疾苦之意。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乡党》。
者是眼前奋斗目标,所以谈的较多;后者为遥远将来的目标,因为孔子是个不尚空谈的人,所以谈的很少。
第二,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孔子生长在封建社会,特别是生长在由领主制封建社会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期,而他一生实际向往的又是他认为"郁郁乎文哉"的西同文武周公时朗的"仁政礼治",因此他的思想就必然会出现当时以至后来的人所难以理解的矛盾,即一方面他忠贞不贰地维护西周式领主制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领主制封建社会必然要发展到地主制封建社会,以及伴随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一些混乱现象(如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礼崩乐坏等),他却感到极为愤懑和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是向前看,看到地主制封建社会必然到来,而是向后看,认为只有恢复西周文武周公的领主制封建社会贵族统治秩序才是最好的出路。历史的车轮当然不会按照他的主观意愿向后倒退(回到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而是滚滚向前,向地主制封建社会前进。历史是无情的,而孔子也就不得不以一个保守的、倒退的形象出现了。
从某一段历史时期来看,在领主制向地主制急剧过渡时,他下足前进而是后退,因而他不得不被目为保守和倒退的人物;但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看,在封建社会的第一代开明统治者文武周公治国之道的业绩中,除了某些局部的、临时起作用的、瞬间即逝的因素外,确实还有一些有利于巩固整个封建社会的普遍因素,如文武周公"敬德裕民"的开明的贵族统治方法、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礼乐融融的和睦气象,以及刚得到解放的农民(农奴)高涨的生产热情、社会秩序的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等等。这些因素的意义对整个封建社会(三千年)中各个时期、各个王朝的盛衰、兴亡都直接攸关。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些,即前面所讲的"宪章文武"中宪章的就是这些内容。因此,虽然从某个历史时期看他有保守的一面,但从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来看,他又是一位掌握维护封建社会普遍因素的开明的大思想家。
不仅如此,我们更应当看到,身处封建社会初期的孔子,已经论及到诸如人之所以为人、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守的伦理道德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大同世界)等现代人生哲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所谓"人道"),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已经越过封建社会的篱,发现和总结出一些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如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大不可夺志也"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志土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③,这些格言难道不都是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吗!而孔子仁的人生哲学的主旨及其实践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加以批判继承,难道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决定作用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人的培养上,不是很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吗?答复是肯定的。
①《论语·子罕》。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