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指出,孔子哲学思想的形成,是吸收了当时已经提出、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以爱人为主旨的仁而加以充实、提高,逐步完善起来的。不过,不管对原来的仁有多大发展,归根结蒂还是以爱人为出发点,并紧紧围绕这个出发点而展开的。所以,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①后来,孟子据此概括为"仁者爱人"②,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孔子爱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可以概述如下: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例如,时至十九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③。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的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社会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①又说:"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②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而孔子仁的爱人思想,由于一般来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却容易被封建社会所接受,从而在社会习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在这些遗留下来的社会习俗和风尚中,固然有封建性的积淀即消极因素,但也有人民性、民主性的因素。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③。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且看孔子对这个区别的解释,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①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把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在孔子看来,爱好人和厌恶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合乎"仁"的标准,所以孔子的爱人、恶人,在主观上他认为是善恶分明的。第四,孔于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而不是小恩小惠,迁就姑息③。这里孔子把己和人联系起来,处处想到别①《论语·颜渊》。
②《盂子·高娄下》。
③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莫斯科外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中文版,第376页。
①《墨子·兼爱中》。
②《墨子·兼爱下》。
③《论语·里仁》。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雍也》。
人,同时强调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养(品德、学问等)加以完善("立"和"达"),才能帮助他人"立"和"达"。所以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④。这里的"安",实际上也就是"立"和"达"(以上所引孔子的三句话,后面还要谈)。把这些话和孔子爱人的思想联系起来,就可看出孔子爱人的人,可以是单个人、少数人、多数人以至天下人(人类),关键是不管是个人、少数、多数或全人类都要爱人以德,这一思想境界很高。以上所谈的孔子爱人思想的四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所以把爱人作为他的仁的出发点的意义。孔子在处理人我(己)关系问题时,虽然没有忘掉自己,但常常推己及人,并始终把人(他人)放在突出的地位,既不同于杨朱的"为我"思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思想),也不同于墨子的"兼爱"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企图无差别地爱一切人的空想)。正因他的爱人思想的背景是他所向往的西周宗法等级领主制封建社会,这就使他的爱人思想以及整个仁的哲学思想部不得不带有两周宗法等级制封建社会的明显印迹(突出地表现在"礼"上,此点后面还要论述),这是他的爱人思想和整个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消极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并有所发挥,这又是很可贵的积极因素。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孔子以爱人作为他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虽然仍有消极因素,但积极因素则更为突出.正是这些积极因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积极迸取的优良传统。
孔子以"爱人"作为他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出发点的积极意义即在此。
③《礼记·檀弓上》,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话正反映了孔子主张爱人以德,反对爱人以姑息的思想。
④《论语·宪问》。
(三)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剖析
关于仁的实质和具体内容,两千多年来的缙绅学子曾从各方向作了多种不同解释,近现代学者也有多种说法,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还是很难捉摸,其原因就是孔子自己没有统一的解释,往往针对不同人和弟子做不同回答。因此后人就常常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很难有个比较一致的认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最好还是请教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实事求是的方法,把仁本来就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具体内容加以剖析,这样就可能对仁的本质有一总体性的了解。我认为,所谓多方面,实指三十方面,即一是作为道德本身的内容,二是个人对仁的修养要求,二是仁在政治上("为政")的实践。所谓多层次,系指这三个方面又各有自己不同的层次。现从三个方面及其不同层次分别加以剖析,也许可以把头绪理得较为清楚。
第一,仁作为道德本身内容上的不同层次前已谈到仁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专指道德以及道德的总称而言(参见第153页注②),这里所讲的"仁作为道德本身"即用此义。根据前引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不完全统计,在仁做为道德总称之下共有四十九个德目,其中每一个德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仁的某一方面或侧面。例如: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②樊迟问仁,子日:"爱人。"③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论语》上记载孔子关于仁的答问很多,但从上述举例中就可看出,里面所提德目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仁的部分内容,只有部分之和才能显示仁的全貌。由此观之,仁作为德目总称,它的伸缩性很大,可以从某个或几个德目来体现仁的部分内容,例如上例中提到的"刚毅木呐"、"其言也"等也都是一定层次上的仁的表现形态,只有所有德目之和才是最高层次的仁。这个仁、在孔子心目中,可以说和圣是等同的。因此低层次的仁和高层次的仁都叫仁,这就是它的伸缩性,而圣则无此伸缩性。在《论语》中,孔于没有提到圣包含哪些德目.他认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达到圣的境地,这种情况的例子就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③从这里看出,孔子认为只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是圣。·160·孔子评传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本身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德目,而是所有德目的总和在政治上、功业上的表现。这就是使所有人民都能生活安定、精神愉快,是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用现在的话来讲,有点像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召下使人民真正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孔子认为这才算圣。他在这里把圣和仁做了一个区别,认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地就算是仁,但不是圣。孔子在这里讲的仁是仁在发展过程中某个层次的仁,而下是最高层次的仁。孔子在另一地方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①这里孔子把圣和仁并提,而且他认为自己都做不到,此处显然圣与仁已经达到同样高的境界了。由于仁有不同层次,有伸缩性,因此一般人都能行仁。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②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③至于圣,孔子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有像尧舜那样的人才能以圣称之,所以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雍也》。
①②《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