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
孔子自己曾说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①这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君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违背仁的原理。可见孔子把仁看得多么重要。因此用仁概括孔子的思想体系,并以此来命名孔子的哲学,是合理的。现从下列五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即:
(一)仁的出处和含义,
(二)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三)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剖析,
(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
(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及其历史意义。
①《论语·里仁》。
(一)仁的出处和含义
仁既然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本身,那么,首先就应把"仁"这个字的出处和它的含义弄清楚。在殷代和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至今尚未发现有"仁"这个字,在《尚书》和《诗经》中才开始在很少的场合出现这个字②。直到春秋时代,仁这个字才较多地被人提起。例如,在《国语》中仁出现二十四次,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又如在《左传》中,仁字出现三十三次,除了爱人这个意义外,还把一些德目也算作仁。所有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关于仁的思想内涵部较零散、肤浅。孔子以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抓住当时仁这个字所包含的爱人思想,加以明确、充实和提高,使它成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仁的哲学思想。自从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哲学思想核心和标志以后,仁除了总的爱人这一含义外,还常被作为与爱人有直接和间接关系或其他含义的用语。
例一,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如"(樊迟)问仁,(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①这里第一个仁者就是泛指有道德的人,第二个仁字就是泛指道德②。例二,泛指乐观而有高尚情操的人。如孔子说:"仁者不忧。"③也就是与孔子在其他地方讲的"君子坦荡荡"④、"君子不忧不惧"⑤同义。这里仁者与君子系同一含义。例三,泛指真理。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真理面前即使对老师也不应让步。这里把仁作"真理"解比简单地作"仁德"解,意义要更清楚些,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因为在老师面前不让步的问题不单纯是道德性问题,还有知识性(如"六艺")问题,用真理既可包括道德性问题,也可包括知识性问题。
仅举以上三例,就大体上可以说明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这个字的多种含义了。尽管仁可以引伸出多种含义,但是,这些含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仁作为爱人这个原义联系着。
②《尚书·金滕》中出现过一个仁字:"予仁若考。"《诗经》中仁出现过两次,即《诗·郑风·叔于田》:"询美且仁",又《诗·齐风·卢令》:"其人美且仁。"①《论语·雍也》。
②近人谢无量认为,"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曰爱、曰知、曰勇、曰恭、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慈、曰亲、曰善、曰温、曰良、曰俭、曰让、曰中、曰庸、曰恒、曰和、曰友、曰顺、曰礼、曰齐、曰庄、曰肃、曰悌、曰刚、曰毅、曰贞、曰谅、曰质、曰直、曰廉、曰洁、曰决、fJ明、曰聪、曰清、曰谦,曰柔、曰愿、曰正、曰睿、曰义,皆仁体中所包之德也。"(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1篇上第65页)以上所举之德目共四十九个,都包括在仁的含义中,因此仁有两种含义:从广义而言,仁统帅以上所有德目;就狭义而言,除上述广义的统帅所有德目外,它本身又做为德目之一,与爱联在一起,作仁爱解。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颜渊》。
⑥《论语·卫灵公》。
(二)"爱人"是仁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