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论语·里仁》。
其有文章。④可见圣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通过不同层次的仁的实践的总和,才能最后发生质变而达到圣的境地,当然也想·161·包括个人的天资和条件不同所起的不同作用。至于所有德目中哪一个属于哪一层次,则没有必要做机械的划分,只能大体上指出,通过一系列德目的实现而最后达到最高层次的仁,即等同于圣的境界的仁;换言之,即圣是仁的最高层次、境界,仁是到达此境界的过程。
④《论语·泰伯》。
第二,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
孔子在讲个人的道德修养时,特别强调仁的重要性,因为仁既是一切道德之和的总称,同时又包括当时所能达到的文化知识之和。那么,如何才能学到仁呢?孔子弟子子夏有几句话可以反映孔子的思想,这几句话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①意思就是说,广泛地占有知识(博学);提高自我党醒,坚定志向(笃志);对不懂的事情切实向人请教(切问);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进行周密思考(近思);仁的精神境界就体现在这里面了。由此可见,这里"博学"、"切问"、"近思"和"笃志"四者,前三者实际上属于"致知"范围(广泛地占有和消化知识),后者("笃志")实际上属于实践范围(自我觉醒、坚定志向),把"致知"和"实践"相结合,就是学仁的过程和方法。在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由于修养程度深浅、高低的不同,成就大小的不同,根据孔子对此问题在各种场台所谈的不同意见加以归纳,可以把道德修养不同程度的人划分为三种不同层次,即:1.士;2.君子;3.圣人。现分别论述如下:1.士士在孔子时代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也就是孔子所提倡道德修养的最基本的、人数较多的·162·孔子评传层次,他们处于封建贵族的最低层。那时他们的主要出路是做官(仕),他们是各级封建领主贵族统治阶级的后备官吏。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三十方面,一是"食田"(有微小采地的),二是"食禄"(有微薄实物工资的),三是"食力"(自己种地的)。孔子号称的三千弟子,绝大部分属于这些人。孔子也正是按照当时各级贵族后备官吏所需要的德才来要求他们、培养他们的。孔子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士"(包括孔子所有弟子在内)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除了要求他们学好文献知识("六艺")外,特别要求他们在道德上、品格和情操上的锻炼和提高。下面举几段孔子及其弟子在这方面的话: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下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③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④上面几段话概括起来是要求"士"应该做到:一是生活简朴,学习艰苦;二是不留恋家室乡土的安乐;三是志气远大、第四章仁的人生哲学思想·163·坚定,一辈子以行仁为己任;四是遇到危难时准备牺牲,遇到有利可得时想到是否合乎道义,祭把时要敬,居丧时要哀。在当时条件下,要求知识分子("士")做到这些,确属不易。2.君子"君子"一词,西周时原系对贵族统治阶级之尊称,春秋时期演变为有道德的人。因而,孔子用君于作为道德修养上比士高一个层次的人的称谓。与他们相对称的为小人,即没有道德的人(小人在西周时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称谓)。孔子对君子在道德修养上的要求,比对士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下面举几段孔子对君子在道德、品格、情操、修养上要求的话为例:①《论语·子张》。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泰伯》。
④《论语·子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于哉!"②子曰:"君子周而不比,个人比而不周。"③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④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⑤·164·孔子评传上面所举例言,概括起来就是要求作为君子层次的人,至少应做到下面几点:一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事前不定框框,处理时都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准则。二是,君子以道义为根本。行为有礼貌,讲话要谦逊,完成任务要诚实。三是,君子主张有原则的团结,反对勾结;小人只讲勾结,不讲有原则的团结。四是,君子讲究有原则的和睦合作,但对不赞成的意见决不附和苟同;小人对不同意见随意附和苟同,但不讲有原则的和睦合作。五是,君多既下忧愁也不恐惧,自己问心无愧,就无所忧惧。
以上几点比对士的要求显然有所提高。
关于君子与士的区别和层次,仅就一般要求而言,在日常实际生活中,有时往往足士和君子并提,在当时条件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3.圣人圣人有两义,一是古代对封建帝王的尊称,是后来演变为指道德、智能、功绩至高无上的完人而言。前面说过,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就是尧、舜、禹等数人而已。他自己也曾说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①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仁德中全部德目之和的化身,孔子当然不可能对圣人再提出任何道德要求了。因此,这样的圣人只能作为人类向往的理想目标,现实世界中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人,即使有,也是极少数。因为即使是孔子认为圣人的尧舜,他也是有保留意见的,如前所述,在子贡问及"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问题时,孔子回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接着又说"尧舜其犹病诸"。根据以上情况,作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子路》。
①《论语·述而》。
·165·为仁的最高层次圣人的具体要求就只好从略了。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成人、善人、贤人等,因为都是"语焉下详",另外如前引孔子所述"圣人,吾下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明确指出了君子与圣人之间的层次关系,所以这里特把君子与圣人作为人的道德修养的两个下同而相挨的层次加以论述,其余成人、善人、贤人等就不另加论述了。第三,仁在"为政"实践中的不同层次"为政"、"从政"和"仕"义相近,即指参加政治活动和做官。前面已经讲过,在两周、春秋时代,士的主要出路就是为政(仕),学习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从政,所以孔子弟子子夏说:"学而优则仕。"①对士、君子从政的最高要求是立不朽之业,而不仅仅是做官食禄。当时针对不朽之业,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②。这三者虽不一定要通过从政才能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在当时都直接或间接与从政有联系,因为只有通过从政才可以更突出地显示出或者立德、或者立功、或者立言的仁的业绩。孔子认为从政是很严肃的事情,上要对君负责,下要为民造福,所以他提出士、君子从政的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的道德品质学问修养好。因此,孔子对于已经和将要从政的士、君子的修养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这就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三句话,第一句是"修己以敬",第二句是"修己以安人",第三句是"修己以安百姓"③。这三句·166·孔子评传话就其含义讲,第一句指的是"修身",第二句指的是"齐家",第三句指的是"治国平天下"①。下面就把在"为政"中的三个层次,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论述如下。1.修身修身和修己就是前面讲的个人道德品质等修养,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孔子认为,士、君子不要怕没有从政的机会,真正要怕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否已经有所立;不要怕没有人了解自己,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以备让人了解。他的原话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②关于从政必先修身的道理,孔子讲了很多的话,现举数例如下: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167·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都端正了,从政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思想行为不端正,有什么资格去从政和正人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敦敢不正?"①大意是鲁国大夫季康子问政,孔子说,为政就是把不端正的政治、风俗、民情端正过来,如果你自己带头端正自己,谁还敢不端正呢!类似的话,孔子还说过不少,不多举例了。前面所引孔子讲的几段话,说明孔子把修身对从政的关系看得何等重要。那么,如何进行修身呢?孔子对这个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问题,用"以简驭繁"的方法,只提出一个字来解决它,这个字就是前面多次提到的"修己以敬"的"敬"字。
"敬"的含义就是认真严肃、谨慎不苟,也就是对己、对人、对事都要有高度严肃认真、谨慎不苟的态度和精神。"修己以敬"是孔子对子路问如何做①《论语·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