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春秋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
孔子思想渊源于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各种思想文化传统,形成于从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动荡。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卷人社会大动荡的浪潮中。这些大动荡的汇合就是产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历史背景,当然也是"百家"中第一家的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结构上领主制向地主制的急剧过渡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自农业始,而农业的发展自铁制工具使用开始。当时由于冶金业的发展,出现了"恶金(铁)以铸钥、夷、斤、,试诸壤土。"①劳动者"必有一相、一铫、镰、、一锥、一,然后成为农。"②说明生产工具这时己有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春秋时期一切社会变化的起点。铁器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牛耕(孔子时,已"牛"、"犁"并提,如《论语·雍也》篇载:"犁牛之子,且角。"),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井田制度"、力役剥削为特征的领主制的生产关系,曾经是西周战胜殷纣奴隶制度时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制度,现在已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作为大动荡第一个标志的经济结构上的变革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如前所述,西周以来的领主制封建经济是建立在有公田、私田之分的井田制剥削基础上,依靠领主榨取农奴在公田上所作的剩余劳动来实现的。西周初期,当社会生产力还没有突破件的发展时,领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比较缓和一些、农奴在替领主耕种公田时还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领主经济也还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农奴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比较兴旺的情况。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发展,到了春秋时,由于战争的频繁、军事开支的庞大,农奴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已不断加重,领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农奴的牛产积极性已被挫伤,他们在被迫替领主耕种公田时都已"不肯尽力于治公田"①,领主的公田上已开始出现杂草丛生、"公田不治"②的荒芜景象,领主依靠公田上的收入所能获得的剥削利益已越来越少,领主经济的生存已发生了根本的危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剥削方式和社会经济的变革已是势在必行、不可避免的了。
又如前所说,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原来的"蓬蒿藜藿"③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①之野,也都逐渐得到了垦辟。尽管垦辟出来的耕地还不可能归农奴所有,但农奴在自己的百亩私田之外肯定还是能够或多或少地开辟出一点自己占用的荒地来的。同时,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齐、晋等大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自不必言,就连小小的卫国到了春秋末年时人口已多得竟连孔子也要发出"庶矣哉!"②的感叹了。人口的增多,土地与人民相比,竟已形成了"土地小狭,民人众"③的不平衡状态。人多地少这就势必要影响到西周以来计口授田制的实施。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多,一方面是"各私百亩"的土地分配方式已满足不了农奴的需要,农奴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和自由支配私田的欲望己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公田上有限的剥削收入更是难以满足领主阶级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领主开拓疆土、扩张领地、掠夺财富、增加剥削收入的贪欲已越来越强烈,领主之间争夺领地的战争也越来越频繁、越演越激烈。
①《国语·齐语》。
②《管子·轻重乙》。
①《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②《国语·晋语》③《左传·昭公十六年》。
①《左传·襄公三十年》。
②《论语·子路》。
③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领主之间争夺领地的情况,从大的方面来看,有诸侯国之间和不同部族之间的互相吞并。如"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④;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⑤;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⑥;秦穆公灭国十二,开地千里⑦。这些曾在春秋时一度争得霸权的强大诸侯国,都是依靠战争来扩张自己的领地,借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壮大自己的经济力量的。从小的方面来看,大小领主之间不断发生的争田事例则更多。如"郑伯伐许,取任、泠敦田"①(郑伯攻打许国,夺取了任、泠敦地方的田)。晋"至与周争田"(晋国的至和周天子争夺地的田)②。"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③(周朝的甘地人和晋国的阎嘉争夺阎的田)。"晋邢侯与雍子争田"④(晋国的邢侯和雍子争夺地的田)。
这些大小领主诉诸武力,虽然夺得了土地,扩大了自己的领地,增加了自己的耕地面积和剥削收入,但频繁的战争却破坏了农奴自给自足、相对安定的经济生活。"王事靡,不能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大,易其有极"⑤。没有休止的兵役徭役,过多地侵占了农奴的必要劳动时间,农奴的生活已经没有保障。"民三其力,二入于公"⑥(老百姓的力量如分成三份,却有二份归于公家)。领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已经造成了老人们挨冻挨饿、众百姓痛苦疾病的凄惨局面,农奴已经完全丧失了再生产的能力。于是,"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⑦,逃离家园,希图去他乡寻得乐土者有之,为盗贼"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⑧有之。西周以来的领主经济和作为它的基础的所谓井田制度到了这时,已不能再维持下去了。在这种干戈纷扰的战乱年代,人大小小的领主无论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地,还是为了掠夺别人的上地,都必须竭尽全力来壮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而要壮大自己的力量,不改变当时己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助耕公田、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不变革当时的社会经济也不可能当然,社会经济的变革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有其自身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的。春秋时期,剥削方式首亢发生变化的,当是出现在春秋初期管仲相齐桓公,在齐国实施改革之际。《管子·乘马》说:"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国语·齐语》说:"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是说管仲相齐桓公时井田制在齐同依然是存在的。不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当时的农奴已有余力在自己的私田之外再垦辟出一点荒地来,加上农奴在经营自己的私田时又具有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农奴私田上的④⑤《韩非子·有度》。
⑥《韩非子·非难》。
⑦司马迁《史记·秦本记》。
①《左传·成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