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滚很召"与西周的"臣"。
"滚很召"的"滚"是"人","很"是"家内的","召"是"主子",合起来是"主子家的人"。由此可见其人身隶属的关系。在这个等级中又包括五种人:(1)"领囡"。可能是跟随召较早的家奴。他们被释放出来建寨的时间较早。他们的"支差田"一般均较多。
(2)"冒宰"。主要是在主子家担任挑水、煮饭、提"娜"(贵族妇女)的裙子、绣鞋等的家奴,被释放建寨。
(3)"滚乃"。释放建寨时间晚。一般都没有土地,生活靠"召"供给,尚未完全摆脱家奴地位。
(4)"郎木乃"。是从上述三种人中分化出来的。召片领为了加强对各勐的控制,把他认为亲信的上述家奴安插到各勐去建寨,作为召片领的"郎木乃"(意为"下面的眼睛")。
(5)"洪海"。意为"水上漂来的",多为战争俘虏或从外地逃荒而来,地位最低。他们一般没有"支差田",靠租种领主"私庄田"或其他农奴多余份地过活。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
他们的负担统称为"甘乃很召",意即"召的家内劳役负担"。这种负担多达一百余种,诸如侍从领主(领主出巡时充当仪仗队,抬刀、抬金伞等);家务劳动(挑水、砍柴等);卑贱劳役(侍候领主洗脸、洗脚、打扇、唱歌,为领主贵妇提绣鞋、提裙子;为领主哭丧、守坟;削揩屁股的"便棍"等);农业性劳役(看守领主私庄、菜园;看守谷仓、养牛、养马、养象等);工商业服役(榨糖、煮酒、纺纱、盖房产、做生意、赶驮牛驮马等,季节性服役,不脱离农业生产)。他们在建立寨子、分种土地后,仍定期轮流提供他们原来担仟的那些家内的和专业的劳役,如某寨养马、某寨养牛等。这几种入的身份地位,也有尊卑高下之分,以"领囡"、"郎木乃"最高,"洪海"最下。但在傣族农奴社会中,分出建寨的家奴(奴隶)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农奴,不仅因为他们不再受主人的完全支配。获得半自由人格,主要还因为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经济和家室。他们除了按规定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轮流提供领主规定的上述各种劳役。
现在来看看西周的"臣"。《左传,僖公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臣"和"妾"之为"家内奴隶",其原始身份是很明确的。但"臣"的身份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例如成王时《作册矢(音侧)令直》有"赏??臣十家,鬲百入"之句,"臣"以"家"为言,"鬲"则以入计,可见"臣"已有"家",说明昔日的"家内奴隶"已被释放,转化为"隶农"以至于"衣奴",──如西双版纳"滚很召"所走的道路。"臣"而有室有家,这是一个很大变化。这就是西周农奴制和殷代奴隶制的分界点。西周在"赐田"、"授民"时常是"众"、"臣"同赐,即把文错分布的农奴寨和家奴寨同时赐给臣属。这不表示"众"同于"臣".即同为"奴隶",而是表示"臣"同于"众",即同为"农奴"。这样,过去的奴隶、隶农和村寨农民在地位上的差别逐渐消失,他们变成同样的农奴群众。这样,也就完成厂历史性的"封建化"过程,不能不把西周列为封建社会(初期)了。
3."召庄"与西周的"士"。
"召庄"是"召片领"(国内最大领主,相当于周天子)和"召勐"(中等领主,相当于西周诸侯)的疏亲远戚,由于支裔繁衍,人口增多,不可能部分享富贵(吃剥削饭),只好把他们分出去,各给一块土地,建立寨子,自耕而食。他们是直接生产者中社会身份最高的等级。他们既然都是贵族支裔,就有义务也最有资格担任侍从、警卫领主和轮流值宿的任务,领主也相应地给以照顾,即免除其他一切封建负担。因此,"召庄"分得的土地,其性质和"傣勐"、"滚很召"的份地性质就完全不同了,主要是"土地"不和"负担"相结合,没有"负担田"的观念,只有他们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土地,甚至可以卖给外村外寨。他们不受封建负担这条绳子的捆缚,是从封建领主农奴经济范畴中游离出来的一小层"自由农民"。他们对待土地的观念,既非村寨集体所有,亦非领主所有,而是把分得的一小块地视为己有,事实上也确实属于他们并可以自由处理的。他们是真正的小土地私有者。在西周,作为贵族支裔的"士"同样分得一份"禄田",即"士大夫之"得而耕之"的"士田"①。"士"作为自由农民,主要靠自己劳动为生,地位是不稳定的。土和庶人的区别,前者是自由农民,后者是农奴;前者有土地所有权,故"食田"。后者无土地所有权,故"食力";庶人在未取消农奴身份时,不能"仕进",十之出仕则不成问题。士在战争中称甲士,不同于徒卒。他们的身份和庶人是显然不同的。西周的土,颇似傣族的"召庄"。"召庄"职守是轮流值宿、警卫领主,像西周的"武士"。至于傣族"文士",则养在佛寺中。这里的佛寺在为封建领主服务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很像西周的"库序"。《盂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库序所养的士,和《左传·襄公九年》所说的"其士竞于教"的士,指的都是文士。西双版纳的佛寺是公共集会活动的地方,村寨议事会就在佛寺中举行,颇像郑国的"乡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的记载,西双版纳佛寺也是讨论时政的场所。佛寺又是养老的地方。四十岁以上的男子,在关门节后都到佛寺休养。同时又是教育子弟的地方,傣族男子都要过一段宗教生活,七八岁即被送进佛寺当小和尚,学习傣文和一些算术、诗歌、历史传说等知识,一般到成年时还俗。没有进佛寺当过和尚的被称为"野人",甚至找不到恋爱对象。住佛寺时间较长、文化较高的,还俗后被称为"康郎",即"文士",受人尊敬。
至于终身留住佛寺的所谓"大佛爷"等,则是宗教、文化方面的统治者,是和各级领主共同统治、剥削农奴的僧侣。西周的"武士"和"文士"多出身贵族,同时也有由庶民子弟上升而为"土"的,如《诗·小雅·甫田》所说"丞我髦士",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西双版纳也有类似情况。解放前有不少由农奴出身的"昆悍"(武士)和"康郎"(文士)等,也由召片领和各召勐选拔为统兵官和文书、会计等文职官员。
①《周礼·地官·载师》郑笺。
(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实际
以上根据文献、考古材料,特别是根据西双版纳解放前活生生的关于傣族社会的民族学材料,已经充分证明了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实际,那就是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决不是奴隶社会。正因为西周是封建社会,才能产生、才能说明孔子是封建社会的伟大思想家这一历史事实;如果西周是奴隶社会,就无法产生和说明孔子其人其思想了。有一位青年工人汪琴恒同志①,他在自己独立的业余研究工作中,得出了和以上相同的结论。他认为:"西周的政治是封建的政治,西周的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西周的意识形态是封建的意识形态。因此,这个已经完全具备了封建社会的各特征的西周社会,肯定是也只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封建社会。??我国古代史上这场消灭旧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新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推翻旧制度(奴隶制度),建立新制度(封建制度)的社会革命究竟爆发于何时?那就是爆发于殷末周初之时,而武王伐纣之战则是这场社会革命总爆发的重大标志。我国古代史上的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分期界限究竟又应该怎样来划分?那就是应该以也只能以武王伐纣为标志来划分:约公元前1066年(据范文澜推算,见《中国通史》第1册第71页)。武王伐纣以前的殷代和夏代都属奴隶社会。武王伐纣以后的西周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长达两千九百多年之久的中国社会,则一直是属于封建社会。"我很欣喜地引证青年工人学者汪琴同志的这段话,他提出的上述研究成果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历史实际的,因此我特别引这段话作为本节的小结。
①汪琴同志是杭州缝纫机厂的青年工人,今年四十一岁。"文化大革命"期间搞的所谓"批林批孔",把孔子当作奴隶主阶级代言人,引起了他对作为孔子思想渊源的西周社会性质的研究和探讨,并写了一篇题为《试论我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分期》的论著寄给我。我不识其人,但读其文,感到他利用工余时间,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终于作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培养出来的工人知识化的一个可喜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