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元素的发现, 一方面使1789年拉瓦锡(Lavoisier,1743-1794)提出 的四类(即气、非金属、金属、土质)元素分类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瓦解,同时, 又在化学家面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自然界里究竟有多少种元素?未知元素的寻找有无规律可循?新元素的性质是 怎样的?其性质能否预测?
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元素之间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什么样 的联系?
正是这个问题迫使人们对已知元素不得不进行深入的重新认识。
1829年,德国的化学家贝莱纳(J.W.Dobereiner,1780-1849)首先敏锐地 察觉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这种内在关系的端倪:某三种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如氯, 溴,碘,不仅在颜色、化学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规律变化,而且其原子量之 间也有一定理的关系,即:中间元素的原子量为另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 这种情况,他一共找到了五组,他将其称之为“三元素族”。
尽管他找到的规律仅能说明局部,而且使人感到偶然性的成份更大,但是,这 种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寻求联系,由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却代表了本质上正确的 新方向,开了寻找元素间规律的先河。
在此之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这方面的探索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总计有90 起之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
1857年, 法国人尚古多(B.De Chancortois,1820-1886)提出的关于元素 性质的《螺旋图》;
1864年,德国的迈尔(J.L.Meyer,1830-1895)发表的《六元素表》;
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J.A.R Newlands,1837-1898)发表的关于元素性 质的《八音律》等等。
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的三十多年间,被组织起来的元素越来越多,它 们之间的规律性也越来越明显了。在这些向真理逼近的工作中,科学家们付出了巨 大的代价,铺平了通向打开周期律大门的道路。
1869年,同1842年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被几个人不约而同发现而载入物理学 史册一样,元素周期律由门捷列夫(Д.И.MehДeИeB,1834-1907)和迈尔同时 提出而载入化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