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诚八岁时,他的外祖父郭概由离京城很近的知濮州任往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提点刑狱②。此事不仅意味着这位善择婿的老泰山要远离京畿一带的亲人,还由一个主持州政的官员而专管司法和刑狱,岂非左迁!在外祖父之蜀的第二年,也就是明诚九岁时,自家则遭到了更大的变故,其父因不论蔡确,罢监察御史,出通判徐州,小明诚遂"侍亲官徐州",在彭门所得《隋化善寺碑》,很可能是他平生第一件独力收藏,所以时隔三十余年还记忆犹新。③。
在本章第二节曾提到,在赵明诚十七、八岁时,陈无己曾两次为他提供碑刻线索。这位徐州陈无己与其连襟赵挺之一向怨隙很深,那么为什么对明诚颇为友好呢?解释只能是--明诚性情宽厚并能不受骨肉亲情和不同政见① 黄庭坚《题乐府木兰诗后》、《题绛本法帖》,见《豫章黄先生集》卷二十八。② 《后山诗注》卷二,四部丛刊本。
③ 《金石录》卷二○。
的干扰,具有可贵的学术品格,正如陈无己《与鲁直书》所云:"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①。这就是少年时代的赵明诚!
(四)福祸相倚的青年时期
由《宋史·赵挺之传》云其"通判徐州,俄知楚州",可见时间很短赵挺之就得以升迁了。到明诚十一岁时其父又回到了京都并任国子监司业、十三岁时其父出为京东路转运副使。赵挺之的这段经历虽不见于其本传,但晁补之的《送赵正夫京东漕》诗②可作旁证。假若仍然是高太后听政的话,赵挺之这一去的下文就得另行措辞了。但恰恰在这个时候高氏谢世,哲宗亲政后任用曾是王安石亲信的章惇为相。章惇与赵挺之的关系,类似于苏轼所云他与秦观等人的"同升而并黜"的关系。所以赵挺之任京东转运副使只有数月,即于绍圣元年复入为国子监司业。从史书上看,罩挺是一个毁多于誉的人物,赵挺之受其引用,自然也会招致非议:赵挺之为中丞,公(按指任伯雨)言:挺之始因章惇进,既谄事蔡京、蔡卞,及卞黜责,又谄事曾布,出入门下,殆无虚日, 故士论以其观望险诈,号为移乡福建子。③上述引文中的"移乡福建子",意谓赵挺之所"谄事"的人,除了曾布是南丰(今属江西)人外,其他都是福建人。巧合的是约三十年后,金人鞭长莫及的、作为哺宋大后方的福建,竟千真万确地成了赵家的归宿之处,困有"泉州赵相家"之说。这当然是后话。
从明诚十四岁赵挺之转任京官后直至病卒,其后期仕途虽有所起伏,但他未再离开过京都。从赵明诚十七岁前后到他二十六岁,约十年的时间其父之官运可谓亨通难阻。崇宁三年(1104 年)明诚二十四岁时,赵挺之与蔡卞等五人竟"备转三官"①,也就是连升三级。家门荣耀到如此程度,赵明诚作为"贵家"之"爱子",其社会地位显赫到何种地步是可想而知的。可取的是那时的赵明诚不但不是纨绔子弟②,还是一个性情宽厚、少年老成的学者。惟其如此,使他倾心的是另外一种人物和事情。恰在此时,从其原籍"东郡"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一出现在汴京,赵明诚旋由少年老成一变而为春心勃然,寝食不安。这个人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到汴京不久,其诗词之名相继在士大夫圈内引起轰动。这无异于在"春潮"激荡的赵明诚心中,投下了一颗分量很重的石子。一石激起千重浪,其内心再也难以平静,他终于想出了既不轻佻,又能很快奏效的一招。于是就在偌大的汴京盛传着这样一个神秘而有趣的"昼梦":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己脱,① 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十。
② 晁补之《鸡肋集》卷一五,涵芬楼影明本。
③ 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① 《续资治通鉴》卷八九。
② 《后序》谓其"衣綀(粗丝)",可见其不穿细丝织成的衣着(纨绔)。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己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③笔者虽然并不相信此类小说家言,但它能得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赵、李两家既门当户对,男女双方又两厢情愿,所以,赵明诚的梦想很快变为现实,他得天独厚地作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词女"李清照"之夫"。
在旧时代男子的心目中,平生得意之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青年时代的赵明诚,仿佛命中注定轻而易举地获取了人生难得的种种"赏心乐事"。如果说上引《宋史》列传提到的赵挺之,在对待人事、天灾所表现出的果敢和睿智,大可使少年赵明诚为之自豪的话,那么在他十八岁时,其父赵挺之一身而为试中书舍人兼侍讲,更会给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他带来一般人难以奢望的荣华富贵。时过一年,在其父担任贺北朝生辰使时所发生的前引两件事,更可能使早已成了"倚云栽"的"红杏"的赵挺之的仕宦生涯,增添一种新的义举壮采。那种颇有传奇色彩的事情,往往可能给一个人,甚至一家一姓带来某种声誉。赵明诚有这样一位父亲,在当时很可能给他带来许多好运,何况从赵挺之给儿子圆梦的事情上看,当时的他在对待"老"儿子的婚事上,颇有一点"民主"意识、相当尊重儿子的意愿,只有他全力支持,这对有情人才能那么快地得成眷属。
赵明诚婚姻的美满,不仅仅是他象当年的欧阳修那样,迎娶了一个"弄笔偎人久"①的娇嗔可人的新娘,更在于这不是一位一般的令人中意的新娘,她不仅理解、尊重丈夫所酷爱的事业,更能全身心地为其"笔削"以至续成完壁,从而使被一般人看来极为艰深的金石之学,变成了一件趣味横生的乐事。有关赵、李夫妇间的亲情笃厚和共事之乐,在李清照为《金石录》所写的《后序》中有着淋漓尽致地描写,这已经详见前《李清照评传》第五章第四节《"文情并茂"的〈后序〉》。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赵、李合卺刚刚一年之际,由于逐渐升级的新、旧党争株连,李清照不得不离开汴京回归到其父母胞弟所在的原籍明水。一对美满的夫妻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活活拆散。面对如此巨大的不幸,看来赵明诚除了屈从,恐怕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尽管在诀别之际,两个人会同样"举手长劳劳",不忍遽别。一旦离别后,李清照独自担荷着难以言传的苦痛无法化解,其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赵明诚则由"太学生"而"出仕宦",又当上了鸿胪少卿,直到大观元年(1107 年)其父被罢病卒前,赵明诚没有经过大的政治风浪,也未曾离开过汴京丞相府邸,几乎是十年如一日地过着名副其实的"贵家子弟"生活,正如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所云:《后序》的"出仕宦",洪迈撮述作"从宦",可知"出"当训"出而仕矣"之"出",非外任之谓,细玩此段所记,"出仕宦"的地点显然就在汴京,故能传写政府馆阁中诸未见之书。元伊世珍《琅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曰:'红藕香残'(下略)"俞氏《事辑》亦引此条,列在"适太学生赵明诚"之后,近人作《李清照论》,也说"赵明诚和清照这时有着小别,原因是明诚靠了父亲的势力出去做官,李清照所作的③ 《琅嬛记》中引《外传》。
① 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许多怀人的词,我们相信有一部分即写成在这时候。"实则这个事实全出虚造,绝非真实:
(一)细玩此词非类送别之作,"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以及"云中谁寄锦书来"明明是别后相思,不得为送别之作,
(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离去的应该是清照,不是明诚,
(三)结缡时明诚在太学作学生,用不着负笈远游,结缡后二年即出仕宦,更不须负笈,何况仕宦地点即在汴京,《后序》亦有交代,此传说所以发生,实误解一"出"字。